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充电宝新国标即将落地,七成产能或退场,行业升级迎新局

   时间:2025-11-28 08:40:24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一场关于移动电源行业的深刻变革正在酝酿。随着工信部对《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的多次研讨,被称为“史上最严”的充电宝安全标准即将落地,这将对整个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据了解,新标准在整机、线路板和电芯三大核心领域提出了数十项严格的技术改进要求。与现有标准相比,这些改进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要求更为严苛。一位参与研讨会的企业负责人表示,新标准非常严格,许多工厂可能难以达到,工信部明确表示,无法达标的企业将不得继续生产。

研讨会的参与规模空前,近300家产业链相关企业汇聚一堂,包括芯片、主板、电芯等各环节的供应商代表。这些企业代表就各自专业领域提出了建议,部分意见已被工信部采纳。经过多轮研讨,标准已基本定稿,预计将在12月公示,2026年2月正式发布,同年6月起实施。新规实施后,原有的3C认证规定将全面失效。

新标准不仅是一次技术升级,更被视为行业的一次大考。有供应链资深人士评价称,新规实施后,预计近七成现有产能将因无法满足新标准的技术要求而被迫退出市场。这一预估凸显了新标准对行业格局的重大影响。

在整机层面,新规要求外壳必须标注“建议使用寿命”和代工厂全称,以强化产品溯源能力,提升市场信息透明度。线路板方面则强制要求配备LCD屏幕或联网app,实时显示电池健康度、使用次数等关键参数,推动充电宝向智能产品转型。在电芯部分,新国标引入了多项强化安全测试,包括更为严苛的针刺测试、提高热滥用测试条件,以及增加过充电测试电压等,旨在从源头抑制热失控风险。

新标准的推出与行业安全形势的日益严峻密切相关。据知情人士透露,过去半年中,充电宝行业共发生700多起安全事故,对居民生活和航空运输等领域造成显著影响。特别是近年来充电宝自燃、爆炸事件频发,仅2024年境内航班就发生37起移动电源自燃事件,其中大部分涉及未获3C认证的劣质产品。密闭机舱内的安全隐患已成为公共安全的焦点。

移动电源行业作为智能手机普及后的配套产业,已发展近二十年。然而,原有标准已难以适应当前的安全需求。知情人士表示,早期标准更多是为行业“兜底”,而新标准则着眼于推动产业实现高质量升级,引导行业从“有无”向“好坏”阶段迈进。

在实施安排方面,针对已获新3C认证的流通产品,将设置半年缓冲期供企业清理库存。部分产品或可转售至非洲、拉美等低端市场。新规生效后,已销售至消费者手中的产品仍可继续使用,但未售出产品须在新规实施前完成销售或退出市场。这意味着大量旧标充电宝正迎来“最后的销售窗口”。

在航空运输管理方面,已获3C认证的产品以后仍可携带登机。然而,随着2026年新标准的正式加严执行,预计目前市场上仅约一半产品有望通过新认证。

新标准对行业产能的冲击已清晰显现。据分析,被淘汰的产能或可转用于玩具、床头灯等对电池性能要求较低的领域。国家希望通过此次严苛新标,彻底出清低质与老旧产能,推动产业升级。未来移动电源行业将仅保留具备高安全性与长寿命特性的产品。

面对这一变革,企业应对策略呈现显著分化。部分企业已开始转型,如惠州马拉松固态新能源电池科技有限公司决定将业务重心全面转向渠道合作,放弃自营模式。技术实力雄厚的头部企业则积极布局,抢占新一轮发展先机。例如,安克创新已与宁德时代达成合作,联合研发符合新国标的高标准电芯。

供应链上游的电芯厂商也在积极应对。ATL、比亚迪、欣旺达、马拉松等企业已有部分产品率先进行新安规测试,部分型号已通过新版安规测试。其中,马拉松公司有两款电芯通过了现阶段新安规的测试。

相比之下,缺乏核心研发能力的中小厂商则陷入发展困境。这些企业面临艰难的战略抉择:要么投入巨额资金进行产线改造和技术升级,要么选择逐步退出市场或转向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周边领域谋求生存。这一分化格局预示着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将加速向头部企业集中。

成本压力成为所有市场参与者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据业内人士估算,为全面满足新标准要求,企业在研发、生产工艺改造和认证检测等方面的新增投入将导致充电宝整体制造成本上升约30%。这一成本上涨将不可避免地传导至终端零售价格。

尽管如此,多位业内人士对此轮成本上涨持理性乐观态度。他们认为,充电宝作为高频使用的消费品,即使因成本上升导致终端价格上涨30%,对大多数消费者而言仍处于可接受范围。更重要的是,新产品使用寿命将大幅提升,单位使用成本实则下降。从长远来看,消费者也能获得更高安全保障和更具性价比的产品体验。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