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底,中国商业航天领域迎来历史性时刻——三款可重复使用火箭计划在未来一个月内相继完成首次试飞。这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正式迈入“复用时代”,也预示着全球商业发射市场的竞争格局将迎来重大变化。此次密集首飞的火箭包括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天兵科技的天龙三号,以及航天科技集团的长征十二号甲,它们分别代表了民营航天技术创新与国家队技术积淀的双重突破。
根据兰州飞行情报区发布的国际航行通告,朱雀三号将于11月29日11:55至14:20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实施首次飞行任务。这款火箭采用液氧甲烷发动机技术,其核心动力系统天鹊-12A发动机已通过多次试验验证。该发动机单台推力达800kN,一级配置9台发动机总推力7200kN,既能满足火箭起飞需求,又可通过关闭部分发动机实现着陆阶段的低推力控制。液氧甲烷燃料的清洁性优势显著,燃烧后无积碳问题,发动机回收后维护成本较传统燃料降低50%,理论上可实现24小时内再次发射。
天龙三号则选择液氧煤油发动机路线,其“天火-11”发动机单台推力1100kN,9台并联总推力达9900kN,近地轨道运力达17吨,成为三款火箭中运载能力最强的型号。该火箭采用海上回收方案,着陆腿配备液压缓冲系统,可适应±5度的平台倾斜。尽管液氧煤油燃料存在燃烧积碳问题,导致发动机复用间隔需72小时以上,但其技术成熟度高,生产成本仅为液氧甲烷发动机的70%,目标发射成本控制在1.8万元/公斤,极具市场竞争力。
长征十二号甲作为国家队代表,搭载的YF-100K发动机已在长征五号、七号等火箭上完成数百次验证,可靠性达99.9%。该火箭虽仅配置4台发动机,但通过推力矢量控制技术实现发动机双向摇摆±8度,飞行稳定性优势突出。其二级发动机具备二次启动能力,可支持多星部署任务。尽管目前复用方案尚未公开,但依托航天科技集团在返回舱着陆技术上的积累,未来回收可靠性值得期待。
从技术路径选择来看,三款火箭呈现明显差异化定位。朱雀三号聚焦液氧甲烷技术前沿,其不锈钢箭体采用自研焊接工艺,可承受回收时300℃高温,防热性能优于国际同类产品;天龙三号通过大运力与低成本策略,瞄准低轨卫星组网市场,计划实现“一箭36星”部署能力;长征十二号甲则延续国家队“稳扎稳打”传统,优先保障国家级任务需求,再逐步拓展复用技术应用。这种多元布局既避免技术路线单一化风险,又形成互补型技术矩阵。
全球商业发射市场数据显示,SpaceX猎鹰9号凭借可复用技术已占据70%市场份额,单枚助推器最高复用次数达30次。中国火箭要实现突破,需在技术先进性与成本可控性之间找到平衡点。朱雀三号的液氧甲烷发动机理论复用次数可达20次,天龙三号通过大运力摊薄单次发射成本,长征十二号甲依托成熟供应链保障发射可靠性,三者共同构成中国航天“追赶-并跑-领跑”的三阶段战略支撑。
此次密集首飞不仅是中国航天技术实力的集中展示,更是商业航天产业化进程的关键节点。随着三款火箭逐步完成技术验证与迭代升级,中国有望在未来五年内将发射成本降低至国际市场水平的60%以下,真正实现航天运输的“航班化运营”。这场由民营力量与国家队共同推动的技术革命,正在重塑全球航天竞争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