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用户满意度指数连续两年下滑,2024年降至79分。
近日,中国质量协会发布了针对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用户满意度指数(NEV-CACSI),该指数是衡量消费者对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满意程度的重要指标。结果显示,今年的满意度指数仅为79分(满分100分),相比去年再度下降,这已经是连续第二年出现下滑趋势。
该评测项目自2015年起实施,覆盖全国五个大区65个城市,涉及32家汽车公司的40个品牌中的100个热销新能源车型。评测结果显示,纯电动车型和混动车型的满意度得分分别为78分和79分,均比去年下降了1分,表明消费者对这两类车型的满意度均有所下降。
中国质量协会指出,品牌形象下降和用户个性化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是导致满意度下滑的主要原因。今年的品牌形象得分为80.2分,比去年降低了0.8分,同样连续第二年下降。品牌形象的削弱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和品牌忠诚度。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汽车品牌更新换代速度加快,虽然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但也带来了诸如恶性竞争、销售承诺不兑现等负面问题。根据第三方平台数据,近一年来投诉排名靠前的50款新能源车型中,有32款车型因价格变动被消费者投诉,28款车型涉及销售承诺不兑现问题,投诉量从100多条到3000多条不等。
具体问题包括新款车型价格大幅下降损害老车主权益、销售承诺的购车附赠功能和保养权益难以兑现、补贴领取困难等。用户对新能源汽车智能化部分的满意度也明显下降,主要问题在于智能座舱故障率高和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不稳定。
据统计,2024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百辆新车故障问题次数同比下降,但仍高达91次,其中智能座舱故障问题次数最多,达到16次。内饰和车身外观问题也不容忽视,分别录得13次和12次故障,这三类问题占总故障次数的45%。纯电动车和混动车在故障问题上有所不同,纯电动车主要集中在智能座舱、内饰、车身外观等方面,而混动车则集中在车身外观、行驶转向与制动等方面。
尽管新能源汽车在智能化方面相较于传统燃油车具有明显优势,无论是智能驾驶辅助还是智能座舱的性能设计都处于行业前列,且智能化故障次数也低于燃油车,但行业仍需面对噪音、异味等挑战。风噪声、内饰异味和行驶中轮胎噪音问题连续三年位列故障前三位,车机控制问题如手势控制和语音识别不准确、导航系统误差大或死机、OTA升级繁琐以及刹车异响等问题也值得关注。
近一年来投诉排名靠前的50款新能源车型中,除上述问题外,还存在车胎偏磨和车载手机互联故障等质量问题。这些问题均对消费者的满意度产生了负面影响,也提醒新能源汽车行业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不能忽视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