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首批绿牌车步入第八个年头,其电池性能衰退及更换成本问题日益凸显,成为新能源车主关注的焦点。据行业预测,今年将有32万辆新能源汽车质保期满,这一数字将在2028年激增至98万辆,至2032年更将达到惊人的720万辆。未来八年间,我国面临质保到期的新能源汽车总量预计将接近2000万辆大关。
近期,一份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下属中汽试炼场发布的评估报告显示,不同品牌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健康状况差异显著,部分车型在行驶仅10.3万公里后,电池健康度已下滑至75.6%,以2020款理想ONE为例,其电池性能令人担忧。
在电池更换成本方面,以70千瓦时电池包计算,更换费用高达15万元,几乎相当于部分车型售价的一半。尽管电池原材料价格近年来有所下降,但动力电池作为汽车的关键零部件,其价格并不完全遵循成本定价原则,而是受到零整比系数等多重因素影响。
根据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院的最新数据,59款纯电新能源车型的动力电池包单件零整比平均值达到50.96%。以此计算,一个73.6度的电池包更换费用仍需11.8万元,电池成本占比超过车辆总价的40%。封闭的维修授权体系和配件垄断现象进一步推高了实际更换成本,车主面临沉重经济负担。
面对这一挑战,车企和第三方保险公司纷纷探索解决方案。近年来,多家车企在新车型上推出了“三电终身质保”政策,然而这些政策往往附带严格条件,如限制行驶里程、保养要求等,且通常仅适用于首任车主。对于早期新能源汽车及二手车市场中的车辆而言,这一政策遥不可及。
相比之下,保险公司推出的“电池容量险”显得更为灵活。去年年底,人保财险与宁德时代合作,在成都率先推出了新能源车动力电池容量保障保险。在约定的保险期限和行驶里程内,若电池衰减达到约定标准,保险公司将负责维修或更换。中国大地财产保险也推出了类似产品,承诺在保险期内动力电池衰减超过10%时提供免费维修或更换服务。
然而,“电池容量险”同样存在局限性。一方面,它与车企的“终身质保”政策类似,包含诸多限制条款;另一方面,保费相对较高。以大地财产保险的电池险为例,选择维修方案的保费为520元,保额为5万元;而选择更换方案的保费则高达3650元,保额为10万元。对于许多车主而言,这一保费已与整车保费相当。
在缺乏更优方案的情况下,保险公司提供的电池容量保障保险产品成为部分过保新能源车主的无奈之选。面对高昂的电池更换成本,车主们需在换车与购买电池保险之间做出艰难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