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汽集团揭晓了4月份的销量成绩单,数据显示,整车销量达到了376,517辆,较去年同期增长了4.59%。这一成绩成为2025年以来上汽最为亮眼的一个月。
然而,这份看似光鲜的成绩单背后,却隐藏着不少质疑声。数据显示,上汽通用五菱在前四个月中的销量占比高达38.14%,这意味着每卖出10辆车,就有近4辆是售价在5万至10万元之间的五菱宏光MINIEV等经济型车型。这一趋势还在持续上升。
与此同时,上汽的核心合资品牌销量却持续下滑。4月份,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这两大“利润奶牛”的表现均不理想,销量分别同比下滑了10.31%和15.29%。上汽大众全年销量为114.8万台,同比下跌4.56%,上汽通用更是大幅下跌56.54%,全年仅售出43.5万台。
上汽集团的财务表现也反映了这一困境。2024年,上汽集团实现营业收入6275.90亿元,同比下滑15.7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6.66亿元,同比下滑高达88.19%;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54.09亿元,同比下滑更是达到了153.85%。其中,上汽大众实现利润47.4亿元,而上汽通用则亏损了266.88亿元。
进入2025年,情况虽然略有好转,一季度营业收入为1408.6亿元,同比下降1.55%,但净利润实现了30.23亿元,同比增长11.4%。整车批售量也同比增加13.3%,达到了94.5万辆。
上汽集团自去年七月领导层调整后,王晓秋出任董事长,贾健旭担任总裁,开始大力推进企业改革。他们通过内部组织架构调整和人事换防,力图推动干部年轻化、专业化,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业务架构的调整也同步进行。上汽乘用车旗下的荣威和飞凡品牌进行了合并,同时,上汽集团将上汽乘用车(含荣威、名爵)、上汽国际、创新研究开发总院等多个业务单元整合成一个“大乘用车板块”,并成立了执行管理委员会,由贾健旭亲自担任主席。
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上汽也展现出了积极的姿态。他们选择“跳跃式布局”能源策略,推动半固态电池向固态电池的发展。贾健旭在公开场合表示,上汽新一代固态电池将于今年底在全新MG4上量产应用,2027年,上汽首款全固态电池“光启电池”将落地。
上汽还积极寻求对外合作,与地平线、鸿蒙智行、Momenta等国内智能化顶级合作伙伴共同构建起可兼容的全栈式架构,覆盖从L2到L4级的智驾系统。其中,上汽荣威、MG品牌以及上汽大众已经与地平线达成合作,上汽通用五菱与卓驭合作密切,而奥迪A5L Sportback则搭载了华为乾崑智驾技术。
然而,上汽在新能源转型的道路上,也不得不面对现实的妥协。4月16日,上汽与华为在上海正式发布了“SAIC尚界”品牌,这一品牌由华为主导,车型设计、智驾方案、官方定价、门店销售等均由华为负责。上汽在这一合作中更多承担了组装生产的角色。
尚界品牌是鸿蒙智行首次将价格带下探至17万至25万元区间,瞄准的是年轻消费群体和大众市场。在合资销量下滑、自主品牌销量低迷的经营压力之下,上汽迫切地需要这款车型来提振销量。
尽管上汽在新能源转型和智能化合作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合资板块的势弱依然严重影响着其业绩与利润表现。与此同时,上汽的新能源自主品牌智己虽然销量在逐渐上升,但基数太低,难以扛起销量大旗。2025年第一季度,智己汽车销量仅有7035辆,同比减少29.66%,远低于预期。
对于上汽来说,与华为的战略协同虽然提供了新的动能,但技术攻坚和内生能力的构建才是穿越周期的根本性筹码。上汽需要继续加大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的投入,努力提升自主品牌的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