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汽车行业的安全问题再次引发广泛关注,尤其是针对隐藏式门把手的潜在风险,国家工信部终于采取行动,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意见。
这一举措意味着,未来各车企在设计和生产汽车时,必须遵循新的强制性国标,以确保门把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工信部指出,近年来隐藏式门把手的广泛应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车辆的外观科技感,但也带来了一系列安全隐患,亟需通过国标进行规范。
据了解,隐藏式门把手的设计初衷是为了降低车辆的风阻系数,从而提升能效。然而,实际效果并不显著,仅能降低0.0001的风阻,即减少0.12%的空气阻力。这种微小的提升,与隐藏式门把手带来的安全隐患相比,显得微不足道。尤其是在碰撞或起火等极端情况下,电控门把手可能会因电路损坏而无法正常弹出,给乘客逃生带来极大困难。
针对这一问题,工信部在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了对门把手结构强度和断电情况的要求。目前市场上的门把手种类繁多,包括旋转式、电动弹出的平推式以及触控式等。其中,旋转式门把手在无法电动弹出时,还可以通过按压前端使其翘起,但平推式和触控式则难以通过简单操作打开。
征求意见稿还强调了新型门把手的耐久性问题。传统的机械外拉式和外掀式门把手已有明确的行业标准,但新型电控门把手则缺乏相关法规约束。这些新型门把手在构造上更为复杂,增加了驱动电机和位置信号开关等电子系统,日常使用的稳定性难以与传统机械式门把手相媲美。因此,国标修订将针对这一问题设定底线,确保门把手的耐久性符合安全要求。
除了外部门把手的安全问题,国标修订还涉及到了内部门把手的安装和指引要求。一些车型将应急门把手设计在车门底部或扶手箱内侧等不易触及的位置,给乘客在紧急情况下逃生带来困难。因此,工信部将联合起草单位寻找更优的解决方案,确保应急门把手的易操作性和可见性。
此次国标的修订,不仅体现了国家对汽车行业安全问题的重视,也彰显了有关部门的执行力。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新兴领域的技术日新月异,监管也需与时俱进。工信部此次行动,无疑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