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电车寒冬已至,头部车企备战,新造车如何破局?

   时间:2025-05-10 10:54:12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各大汽车制造商陆续揭晓了4月份的销量成绩单,众多新兴电动车企纷纷宣称业绩亮眼,同比增幅显著。然而,若与2024年的辉煌时期相比,电动车市场已明显降温,行业领头羊更是深切感受到了市场寒冬的严峻,正积极寻求利润增长,以备不时之需。

以电动车行业的领军者为例,其2024年曾单月售出50万辆车,而到了今年4月,即便采取了进一步降价策略,销量也仅达到38万辆,与巅峰时期相比减少了超过12万辆。更为关键的是,4月份的环比增长率不足1%,这表明即便价格战愈演愈烈,也难以有效提振销量。

新兴电动车企同样面临挑战,4月份销量冠军也仅售出了约4.1万辆车,与2024年同期相比减少了近9000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车企的销量支柱多为售价在10万元出头的车型,高端市场的拓展之路显得尤为艰难。

市场分析指出,无论是电动车还是燃油车,售价在30万元以上的车型销量均呈现下滑趋势。当前,增长最快的燃油车型集中在10万至15万元价格区间,而电动车则集中在15万至20万元区间。曾经以销售30万元以上车型为主的电动车企,如今也推出了20万元左右的车型,但4月份销量仅为3.39万辆。

电动车市场的衰退,除了消费者对电动车的信任度下降外,还与传统车企的强势反击密不可分。特别是外资车企,通过大幅降价来稳固市场份额,成效显著。大众、丰田等外资车企销量反弹,部分周销量增幅甚至超过两成,显示出消费者对外资车的重新认可。在电动车安全隐患频发的背景下,部分消费者选择回归外资车的怀抱。

燃油车市场虽被逼至绝境,但已展现出顽强的反击势头。电动车虽然同比数据依然亮眼,但与巅峰时期相比已大幅下滑。今年以来,电动车市场的价格战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双方已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比拼的是耐力与消耗。头部车企凭借良好的利润表现,外资车企则依靠欧美市场的丰厚利润支撑,而众多新兴电动车企则深陷亏损泥潭,在这场消耗战中处于不利地位。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