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隐藏式门把手安全隐患频发,工信部新规能否为车圈创新戴上“紧箍咒”?

   时间:2025-05-12 16:33:54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汽车设计的历史长河中,隐藏式门把手曾被视为超跑的独特魅力所在,1952年奔驰300SL的首次应用,无疑是这一设计的辉煌起点。然而,时至今日,这一设计元素已悄然转变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标配,从特斯拉Model 3到蔚来ET7,再到比亚迪海豹,隐藏式门把手几乎成为了“智能电动”的代名词。车企们在这条追求科技感的道路上,不断推陈出新,却也逐渐暴露出了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隐患。

近年来,隐藏式门把手在碰撞事故后全车断电成为“钢铁牢笼”、在极寒天气下冻结无法使用,以及在自燃事故中阻碍逃生等问题频发,引起了监管层面的高度关注。为此,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新规,旨在确保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性能。

新规的核心要求包括:一是强制实施安全冗余设计,要求新车型必须配备机械解锁机构或断电保护装置,以确保在电力系统失效时乘客仍能通过物理方式开启车门;二是防止误作用设计,避免在车辆翻滚、坠落等意外情况下车门被错误开启;三是应急标志可视化规范,使用荧光涂层和夜间反光材料,降低紧急情况下乘客的操作难度;四是结构强度升级,要求车门把手能承受特定拉力和扭矩测试,防止事故后门锁机构失效;五是防夹功能细化,规定电动式车门外把手的防夹功能及测试标准;六是动态试验要求,确保电动式车门把手在极端温度下的可靠性。

这些规定适用于M1类、N1类以及多用途货车的车门把手,标准实施后,新车型搭载的隐藏式门把手必须符合新国标要求,否则将无法上市销售。这无疑给车企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设计隐藏式门把手时,必须在美观与安全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

尽管隐藏式门把手在互联网上的风评并不理想,网友们纷纷吐槽其操作复杂、故障率高以及在极端场景下的不可靠性,但车企们似乎仍对这一设计情有独钟。这背后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美学设计的内卷,隐藏式门把手被视为彰显科技感的符号资本,车企们为了不被视为技术落后,纷纷采用这一设计;另一方面,则是出于续航焦虑的考虑,隐藏式门把手被宣传为能够减少风阻,进而提高车辆的续航里程,虽然这种提升效果在实际驾驶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在新能源汽车续航焦虑的背景下,仍被车企们视为竞争优势。

然而,这些设计追求不应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近年来,因隐藏式门把手失效而引发的悲剧屡见不鲜。在碰撞测试等极端场景下,隐藏式门把手的失效概率远高于传统把手,这无疑给乘客的逃生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因此,工信部此次出手制定新规,不仅是对汽车设计安全性的一次重要提升,更是中国汽车产业从理性进化的一种体现。

新规的实施,将促使车企们在追求科技感与美观的同时,更加注重汽车设计的安全性。这不仅是对乘客生命的尊重,更是对汽车产业发展方向的正确引导。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既美观又安全的汽车设计,为人们的出行带来更多便利与安心。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