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汽车SU7 Ultra车型陷入了一场风波之中,部分车主对新车配置与宣传不符表示强烈不满,并集体要求退车。这场风波起源于车主们对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质疑。
车主杨雷(化名)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他在订车时额外支付了4.2万元选装了这一特色配置。小米在宣传中强调,该舱盖设计独特,增加了两个空气动力学风道,能够高效导流前部空气,并改变内部结构,使风道导向轮毂散热。然而,实车测试却发现,所谓的挖孔下方风道极小,且并未连接至散热系统或下压力结构。
面对车主们的质疑,小米汽车于5月7日发布了致歉声明,承认在挖孔相关宣传上信息表达不够清晰。声明指出,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除了复刻外观造型外,确实提供了一定的气流导出和辅助前舱散热功能。然而,这一解释并未平息车主们的不满。
为了弥补车主,小米提出了补偿方案:对于未交付的订单,提供限时改配服务,车主可以选择改回铝制前舱盖;对于已提车或在限时改配结束前选配的锁单用户,将赠送2万积分作为补偿。然而,这一方案并未得到车主们的认可。他们认为,2000元的积分补偿与4.2万元的选装价格相差甚远,且改配铝制机盖需要重新排队,等待周期长达30-40周。
“我本来是追求挖孔设计才选择购车,小米提供的改配服务失去了我原本购车的意义。”杨雷坦言。他认为,高端车主更看重驾车带来的身份象征和情绪价值,而SU7 Ultra的挖孔设计名不符实,严重影响了驾车体验。因此,车主们坚持要求退车。
针对此事,法律专家也发表了看法。华东政法大学竞争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翟巍指出,根据现有公开信息分析,小米汽车在宣传“挖孔机盖”时存在片面介绍产品和使用歧义性、模糊性语言的情况。这涉嫌违反《广告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关规定,也可能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翟巍进一步表示,车主们有权自主决定是否接受小米的补偿方案。如果小米的不当宣传导致车主财产权益受损,小米应当承担全额赔偿的责任。如果车主对赔偿方案不满意,可以要求小米修改方案或寻求法律途径解决争议。
此次风波对小米汽车的声誉和销量都造成了一定影响。尽管小米汽车此前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但4月的销量却出现了轻微下滑。小米即将发布的新车YU7也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压力。在互联网分析师丁道师看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小米的负面舆情可能对销量产生冲击。
此次事件也为小米汽车未来的发展敲响了警钟。业内人士指出,车企要想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必须依靠技术实力和差异化、个性化的产品。小米造车需要保持长期的研发耐心,不能光靠“噱头”,而是要脚踏实地。同时,小米也需要思考如何在企业品牌和企业家IP之间做好平衡,以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