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太空算力时代来临!中国企业成功发射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

   时间:2025-05-14 18:05:41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浩瀚的宇宙中,一场前所未有的算力革命正在悄然上演。今日,12颗承载着太空计算与互联使命的卫星,伴随着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的轰鸣,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划破了天际的宁静。

这12颗卫星,每一颗都具备太空计算和互联能力,它们将共同编织成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标志着“太空计算时代”的崭新篇章正式开启。这一壮举的背后,是由商业航天企业国星宇航牵头发起的“星算”计划。

“星算”计划不仅吸引了首批54家高校、科研院所、上市公司和投资机构的共同参与,还成功实现了太空计算星座021任务的首发成功。这一任务不仅是国星宇航“星算”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之江实验室“三体计算星座”的先发之举,由一轨12颗由国星宇航研制的计算卫星组成。

这批卫星不仅搭载了国星宇航自研的AI载荷,还集成了之江实验室研制的星载智能计算机等软硬件设施,实现了算力上天、在轨组网和模型上天的壮举。与传统的应用型卫星相比,计算卫星的计算能力实现了从T级到P级的飞跃,首发星座在轨计算能力高达5POPS,极大地提升了单星的高性能太空计算能力。

这些卫星之间通过激光通信实现了互联互通,通信速度最高可达100Gbps,为太空计算星座的系列天基计算基础功能在轨验证和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太空计算卫星的出现,不仅代表了一种新的算力部署方式,更将深刻改变科学研究的范式。太空计算中心将成为“太空智能中枢”,支持海量深空探测数据的实时在轨计算与处理。例如,本次发射的卫星搭载了宇宙X射线偏振探测器,能够实现对伽马射线暴等瞬变源的快速探测、证认和分类,触发双星协同观测。

展望未来,“星算”计划还将继续发射更多卫星,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由2800颗计算卫星组成的天基算力网络。其中,“星算”计划02组星座已进入设计研制阶段,国星宇航卫星团队正紧锣密鼓地研发更强算力的卫星型号。

为何人们要在太空中部署算力设施?算力为何要“上天”?以人工智能领域的大模型为例,其高昂的能源成本不容忽视。据研究机构分析,在一次普通查询中,基于H100的设施会消耗约0.3Wh的电量。这意味着,仅通过提问47个问题所消耗的电能,就足以充满一部iPhone14 Pro Max。从宏观层面看,全球数据中心的总用电量预计将在2026年超过1000太瓦时,相当于日本的用电量。

太空部署则为节约能源成本提供了有效途径。太空中没有臭氧层的过滤,能够接收到更多的太阳辐射,且没有雨雪天气干扰,可以持续利用太阳能为算力设施供电。太空中的低温环境可作为天然冷源,大大降低了算力设备的冷却成本。除了日常维护外,太空部署算力的成本主要集中在研制和发射等一次性投入上,且发射成本正在逐年降低。

太空算力设备还能作为“天基数据”处理的有效途径,实现“天数天算”。随着卫星对地观测分辨率的提高和数据量的增大,将数据全部传回地面再处理不仅传输量大,还影响数据应用的及时性。而此次发射的卫星搭载了对地遥感载荷,能够在获得数据的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并将结果直接传回地面,对自然灾害等异常现象的感知更加迅速。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