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州天河区的小鹏汽车展厅内,一位顾客坐在展车内,目光聚焦于中控屏上的“全系标配图灵AI高阶智驾”标识,好奇地向销售员询问:“这款车是否具备智能驾驶功能?有没有端到端的解决方案?”销售员在详细阐述了车内空间、座椅舒适度及语音交互特性后,才提及新车的“辅助驾驶功能”。值得注意的是,几个月前店内还显著展示的“智驾推荐路线”如今已不见踪影。
面对南都湾财社记者的提问,即主驾座椅在行车过程中能否躺平,销售员连忙强调:“绝对不行,开车时不建议这样做。如果主驾摄像头无法检测到驾驶员,系统会不断发出警报。”这一提醒反映了车企对安全驾驶的重视。
类似的场景在其他汽车品牌门店也频繁上演。在阿维塔的快闪展台上,销售员在介绍车型卖点时并未主动提及“智驾功能”,只有在记者主动询问时,才详细讲解了“代客泊车”和“车位到车位”等功能。理想汽车门店的情况也类似,当记者向车机系统提出“如果开启智能驾驶时发生事故,责任归属谁”的问题时,系统反复强调:“驾驶员是责任主体,L2辅助驾驶需全程监管。”销售人员同样多次提醒:“驾驶时必须保持手在方向盘上,脚不离刹车。”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2025年4月工信部会议提出的一项严格规定。4月16日,工信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禁止使用“自动驾驶”“高阶智驾”等模糊表述,统一采用“组合辅助驾驶”(L2级)这一术语。车企需充分测试验证系统功能,明确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避免夸大和虚假宣传,切实履行告知义务,确保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
随着这项通知的发布,车企迅速调整宣传策略。华为在随后的发布会上,将宣传多年的“城区NCA”改为“智能辅助驾驶方案”;小米官网也迅速将相关文案修改为“小米辅助驾驶”。地平线等方案供应商同样将发布会的用语和物料调整为“L2城区辅助驾驶系统”。在上海车展上,除了Robotaxi厂家的展台仍能看到“自动驾驶”字样,其他车企的宣传物料已几乎不见“全民智驾”“智驾平权”等词汇,小鹏汽车更是推出了“AI辅助驾驶安全训练营”,旨在加强用户的安全教育。
新规还对车企的OTA(无线远程升级)频率提出了严格要求,要求降低频繁OTA的做法,做好版本风险管理,验证充分后再实施。2024年,国内车企通过OTA实现的功能升级接近1000项,但2025年4月17日之后,公开进行过OTA的车型数量显著减少。一些车企如坦克500 Hi4-Z、小鹏MONA、捷途山海T2等虽有OTA更新,但小米SU7 Ultra的OTA因争议较大而暂停推送。
尽管新规已经发布,但并非所有车企都严格遵守。在南都湾财社记者的走访中,仍发现一些企业在“智驾”宣传上进行语义上的微妙调整。例如,在广州天河区的某智己门店,智己LS6的海报仍在显眼位置标注“智驾第一梯队”“满血版momenta”。当记者询问这是“L2还是L2+智驾”时,销售人员立即强调:“是L2!现在不允许说L2+,我们一直强调是‘辅助驾驶’。”
新规的实施不仅改变了车企的宣传策略,也促使行业技术路线发生转变。随着“智驾”成为敏感词,电池与底盘技术成为车展的焦点。部分车企开始将宣传重心转向底盘调校与电池热管理。例如,比亚迪展示的“驾驶辅助三激光版”安全架构,将电芯失控预警时间缩短至1毫秒;吉利推出的“千里浩瀚”国产化方案,试图用本土供应链替代外国芯片。
激光雷达技术也再次受到关注。在华为乾崑ADS 4.0的技术讲解中,“激光雷达”一词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个曾被马斯克贬低为“拐杖”的部件,现在成为安全冗余的代名词。2025年4月下旬,由禾赛科技牵头制定的《车载激光雷达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国家标准正式实施,填补了我国车载激光雷达领域的国家标准空白,标志着产业从“参数内卷”向“安全优先”的转变。
新规要求车企必须通过300种危险场景的真车碰撞测试,包括暴雨、逆光、隧道明暗突变等极端条件。这一标准不仅提升了中国企业的供应链话语权,还为中国激光雷达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战略支点。未来,欧美车企若想进入中国市场,必须符合中国标准,这将打破由欧洲NCAP和美国SAE主导安全规则的传统格局。
在这场“史上最严智驾监管”下,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技术祛魅。当“自动驾驶”的光环褪去,车企不得不面对更加现实的挑战:如何投入真金白银构建安全堡垒,并将安全转化为消费者可感知的价值。一线企业凭借技术储备和资金优势加速扩张,而二线品牌则开始寻求生存之道,一批以“激光雷达+国产芯片”为卖点的供应链企业悄然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