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我国地质探测领域迎来重要里程碑,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携手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等多家单位共同研发的“地质一号”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
此次发射任务由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二运载火箭承担,于当日12时12分准时点火升空,将包括“地质一号”在内的6颗卫星精准送入预定轨道。这不仅标志着我国首颗专为地质行业设计的卫星正式投入运营,也彰显了我国在航天发射技术上的又一重大进步。
“地质一号”卫星的研发工作汇聚了地质、遥感、光学等多个领域的顶尖专家,其中,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王力哲担任了总工程师的角色。该卫星定位于高光谱遥感小卫星,旨在满足地质资源环境要素探测与识别的迫切需求。
卫星运行于525公里高的太阳同步轨道,集成了地质行业常用的26个光谱波段,覆盖了从可见—近红外到短波红外的广泛波长范围。这一设计使得“地质一号”能够高效捕捉地质矿产领域的深层次信息,如矿物组分、岩性类型以及矿山环境等。
“地质一号”在技术上实现了多个突破,特别是在410纳米至2480纳米间的地质探测谱段设计上,首次实现了集中精细设计,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其高光谱成像能力将为地质环境调查、矿物勘察、地质灾害分析以及土壤与水体环境检测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尤为“地质一号”卫星在实现高性能的同时,还注重了成本控制。卫星重量不超过100千克,有效降低了制造与发射成本,这对于推动高光谱遥感卫星的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