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豪华汽车品牌保时捷,近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这家昔日以单车利润率高达30%而自豪的车企,近日宣布将2025年的营收目标大幅下调22亿美元,这一消息震惊了整个汽车行业。
保时捷所面临的挑战不仅仅局限于营收目标的调整。由于其电动化进程滞后,位于德国的工厂正面临严峻考验,8000个工作岗位岌岌可危。事实上,早在今年2月,保时捷已经不得不在德国工厂进行了1900人的裁员。
更为严峻的是,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也持续低迷。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保时捷在华销量同比大幅下滑42%,这无疑给保时捷的全球市场战略蒙上了一层阴影。
保时捷的电动化之路似乎并不顺畅,其过于激进的电动化策略被指为导致当前危机的核心原因。保时捷CEO奥博穆曾提出,至2030年,品牌全球销量的80%将为纯电动跑车。然而,这一目标被不少行业分析师批评为过于理想化,与现实脱节。
从目前的销售数据来看,保时捷纯电动车(BEV)的销量占比尚不足15%,市场接受度远未达到预期。这导致保时捷在承受高昂的电动车研发成本的同时,还需继续开发燃油车型以维持业绩。
保时捷的困境也反映出高端纯电动车市场的挑战。即便是像保时捷这样的豪华品牌,也难以在高端纯电动车市场取得显著突破。例如,特斯拉的Model S/X虽然售价高达百万,但随着Model 3/Y的推出,Model S/X在特斯拉全球销量中的占比已大幅下降至不到4%。
在中国市场,蔚来等新能源品牌的表现也证明了高端纯电动车市场的艰难。蔚来销量最好的车型是起售价在30-35万元的ET5(T)、ES/EC6,而售价更高的ES8、ET7、EC7等高端车型销量则相对惨淡。
保时捷的困境不仅是个案,也反映了外资品牌在新能源竞赛中的集体落后。许多外资品牌过于关注纯电动车领域,却忽视了插混车型(含增程)的市场潜力。数据显示,近年来国内PHEV(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在新能源车中的占比持续上升,已成为新能源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新能源转型的压力,传统车企需要摒弃“押宝纯电”的单一路径依赖,采取多元化的电动化战略。同时,也应重视PHEV技术的研发和市场推广,以充分利用其在发动机技术方面的积累和优势。
以宝马为例,通过CLAR平台实现油、电车共用,有效降低了电动车的制造成本,使其纯电车型在传统车企中少数能够实现盈利。这一战略不仅增强了宝马的市场竞争力,也为其在新能源领域的持续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保时捷的危机和外资品牌在新能源竞争中的表现,都揭示了传统汽车工业在电动化浪潮中的挑战和机遇。唯有摒弃路径依赖、采取多元化战略、重视技术创新和市场趋势,才能在新能源时代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