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这个曾经以超过三成的单车利润率在汽车行业中傲视群雄的德国豪华品牌,如今却深陷前所未有的困境。近日,保时捷宣布将其2025年的营收目标削减了22亿美元,这一消息无疑给业界带来了巨大的震动。
保时捷面临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电动化进程的滞后。在德国工厂,由于电动化转型的不顺利,多达8000个工作岗位正面临被裁撤的风险。实际上,早在今年2月,保时捷就已经在德国工厂进行了1900人的裁员。
更令保时捷头疼的是,其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也在持续下滑。2025年第一季度,保时捷在中国的销量同比暴跌了42%,这一数据无疑给保时捷的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保时捷的电动化之路,似乎走得并不顺畅。虽然保时捷CEO奥博穆曾表示,到2030年,保时捷全球销量的80%将来自纯电动跑车,但这一激进的目标却遭到了不少行业分析师的质疑,认为其“不切实际”。目前,保时捷纯电动车的销量占比还不足15%,市场接受度远低于预期,这使得保时捷不得不一边承担高昂的电动车研发成本,一边继续生产燃油车型以维持生计。
保时捷在高端纯电动车市场的表现也并不尽如人意。事实上,高端纯电动车市场似乎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美好。特斯拉的Model S/X,尽管售价高达百万,但在特斯拉的销量中占比却越来越少,今年一季度甚至不到4%。同样,蔚来汽车的高端车型销量也并不理想,起售价在40万以上的车型,4月销量甚至不足千台。
外资品牌在新能源市场的竞争中集体落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过于关注纯电动车,而忽视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EV)的市场潜力。根据乘联会的数据,PHEV在新能源车中的占比正在逐年上升,2021年已经达到了20%,而今年前四个月更是提升到了41.5%。这一数据表明,PHEV已经成为国内新能源市场的重要力量。
面对新能源转型的“生死局”,传统车企需要摒弃“押宝纯电”的单一路径依赖,转而采取多元化的战略。在燃油车领域深耕多年的传统车企,更应该重视PHEV这一技术路线,因为PHEV不仅保留了发动机,还能让车企在新能源时代继续发挥其在发动机技术上的优势。
以宝马为例,其通过CLAR平台实现了油、电车的共用,不仅降低了电动车的制造成本,还使得其产品更具竞争力。目前,宝马的纯电车型在传统车企中是少数能够实现盈利的,这也证明了宝马在新能源转型上的远见和正确性。
保时捷的困境,以及合资车企在新能源竞争中的集体失势,都反映了传统汽车工业在电动化浪潮中的“水土不服”。在这场变革中,纯电并非唯一答案,插混技术的市场价值、平台化的战略意义,以及本土化的生存法则,都是破局的关键。
对于传统车企而言,只有摒弃路径依赖,以平台化重构技术底座,以插混技术延续发动机优势,才能在这场百年变局中守住基本盘,进而实现新能源时代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