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在短短一个月内,经历了从万众瞩目到步步谨慎的巨大转变。雷军和他的团队,面对汽车行业的复杂与挑战,无疑需要更加周全的应对策略。
年初,小米汽车雄心勃勃地设定了年销35万辆的目标。随着SU7订单如潮,SU7 Ultra更是一车难求,业界普遍认为这一目标似乎过于保守。小米汽车似乎在汽车行业掀起了一股热潮,预示着其未来发展将如火箭般直冲云霄。
然而,中国汽车市场的变幻莫测总是在关键时刻给得意者以重击,即便是丰田、大众这样的巨头也难以幸免。
几十年来,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不仅教会了车企如何打造符合消费者口味的新车,更让从业者对市场波动时刻保持警惕。对于首次涉足造车领域的小米来说,自然也不例外。
小米SU7的初步成功,确实没有暴露出太多明显的缺陷。即便现在有消息称SU7的订单量开始趋于平稳,这或许也与YU7即将上市有着密切关系。消费者持币观望,无非是在SU7与YU7之间犹豫不决。
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雷军对于营销YU7有了新的思考。可以预见,YU7的销量不会差。但中国汽车市场的复杂性令人咋舌,无人能永远处于巅峰,也无人能始终陷入低谷。
在20至30万价位的新能源SUV市场,今年的竞争异常激烈。理想、问界等依托产业链优势,继续开拓中大型SUV市场;传统车企则推出了众多物美价廉的新能源产品,一边填补产品空白,一边通过价格优势降低购车门槛。能否先声夺人,成为关键。
小米汽车从SU7到YU7,始终坚持运动属性。这意味着,与主打家用、大空间的新产品相比,小米汽车的受众群体难以大幅拓展。被年轻人追捧是品牌初创期的优势,但随着产品线的丰富,趋同的产品特性能否持续为品牌注入活力,仍需观察。
近期,领克900、问界M8等新车上市即火爆,根本原因在于满足了大多数普通消费者的需求。用户群体的广泛性,是这些产品大受欢迎的主要原因。而随着深蓝S09、吉利银河M9的进一步加入,SUV市场很可能会全面聚焦这类大而廉的产品,为全行业树立了一个不易出错的发展方向。
在这样的背景下,雷军在发布会前宣布YU7不公布售价,也不开启预订。而是借亮相之机,观察汽车圈、消费者等群体的反应,这一策略显得尤为明智。
今年的车市现状,竞争激烈程度有目共睹。大量新车蜂拥而至,价格战愈演愈烈,让车企时刻紧绷神经。技术层面,全民智驾的叫停也给参与者带来了巨大冲击。
身处这样的环境,4月的上海车展如火如荼,车企间的竞争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阶段。但突发事件频发,也让市场多变性的本质暴露无遗。小米,这个在消费电子市场摸爬滚打15年的老将,也未曾料到汽车行业的凶险程度丝毫不亚于过往经历。
在自研SoC芯片领域,小米投入135亿元,成功研发出玄戒O1芯片,打破了高端芯片领域的技术封锁。在汽车市场,当YU7以完整形态亮相时,其主攻目的不言而喻。
在20至30万级的纯电车市场,中国品牌对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的围猎态势明显。对于小米YU7来说,产品力的比拼是当前亟需面对的。SU7上市时,雷军为了提升运动特性,提供了丰富的情绪价值,并与小米生态紧密链接,将小米本色体现在细节之处。SU7一跃成为行业焦点,流量之王,销量黑马。在新势力造车逐渐褪去光环的背景下,小米汽车正在与传统车企硬碰硬。
一年后的今天,YU7在产品力上无疑将超越SU7。听取市场建议后的修改,无论是设计、三电性能还是智能化装备,都将让YU7的战斗力满足消费者期待。然而,面对同时亮相的众多“大家伙”,以及焕新后的特斯拉Model Y展现出的强劲攻击力,这个细分市场的变迁是否会如预期般发展,尚难确定。
小米YU7选择此刻向消费者展示自己,展示小米在造车领域的精进,但更重要的是,作为行业新人且不再享有新手保护期的小米汽车,需要清晰地认识到行业发展趋势和消费者对待新生事物的真实态度。在这个竞争白热化的新时代,不怕产品有不足,就怕看不清市场现状而盲目行动,落下话柄。小米造车的起点很高,希望YU7能从SU7过去一年的市场征战中,学到真正取悦中国用户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