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汽车市场中,辅助驾驶技术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尽管各大车企为其技术方案冠以各种独特的名称,但本质上主要归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摄像头的纯视觉方案,另一类则是以激光雷达为核心的融合感知方案。
纯视觉方案通过摄像头模拟人类视觉,结合先进的算法和大模型来理解周围环境,其显著优势在于硬件成本较低,摄像头的价格仅为激光雷达的五分之一。然而,这种方案在光线条件不佳或极端天气下,如夜间、雨雪雾霾天,其性能可能会受到影响,且对数据量和算力的要求极高。
纯视觉方案被形象地比喻为“人海战术”,依赖大量数据和强大的算法,而激光雷达方案则更像是“硬件强化”,通过增加硬件和算力来弥补感知上的不足。这一差异也体现在市场定位上,纯视觉方案多用于20万元以下的车型,而20万元以上,尤其是30万元以上的车型,则更倾向于采用激光雷达方案。
关于这两种方案的优劣,业内一直存在争议。小鹏汽车自动驾驶产品高级总监袁婷婷最近就提出,激光雷达的远距离感知能力是一个“伪命题”,这一观点引发了行业的广泛讨论。她解释说,激光雷达通过发射近红外光并接收反射回波来测量距离和识别障碍物,但随着距离的增加,信息密度降低,可能导致误识别。在某些情况下,高分辨摄像头的性能甚至可能优于行业领先的192线激光雷达。
特斯拉CEO马斯克也是纯视觉方案的坚定支持者,他曾多次批评激光雷达方案,称其为“错误的解决方案”。这些车企之所以选择纯视觉方案,除了技术上的考虑外,更重要的是出于成本控制的考虑,以降低辅助驾驶的门槛。
近年来,搭载纯视觉方案的车型如乐道L60、小鹏MONA M03、深蓝S7乾崑智驾版等,都聚焦于20万元以下的市场。今年还将有更多此类车型问世,它们几乎都是为了降低成本、抢占中低端市场。
然而,从技术本身来看,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无论是纯视觉方案还是激光雷达方案,最终都将归结为算法、模型和算力等软件层面的竞争。某知名汽车媒体平台对数十款热门车型的辅助驾驶技术进行了评测,结果令人惊讶:不同方案、不同车型之间各有胜负,难以断定哪种技术路径更安全。差异主要在于各家的算法和算力水平。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在两种技术路线难分高下的情况下,选择辅助驾驶方案应遵循三个原则:一是相信堆料带来的安全冗余,预算充足时可以选择配备更多传感器和更强芯片的车型;二是以体验为主,亲自试驾体验辅助驾驶功能,不要盲目相信他人推荐或极端言论;三是相信品牌,选择那些在行业和市场口碑中表现较好的车企和方案。
在辅助驾驶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消费者很难买到一台在未来几年内辅助驾驶技术不过时的车。因此,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过分纠结技术方案的优劣并无太大意义。更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预算和需求来选择,将辅助驾驶视为一项附加功能,而非主要购车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