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岭南青年考古论坛聚焦城市考古,探索古代文明与文化遗产保护新路径

   时间:2025-05-25 21:01:08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第四届岭南青年考古论坛近日在广州圆满落幕,此次盛会由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携手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及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举办。论坛吸引了来自岭南、江浙及北方地区的众多专家和青年学者,共同探讨城市考古的新发现、理论与实践以及历史城市地理等前沿议题。

作为论坛的主持人,暨南大学教授熊增珑指出,此次论坛通过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展示了丰富的考古成果,为探索古代城市文明和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开辟了新的学术道路。自2022年首届举办以来,论坛已逐步聚焦于岭南史前考古、秦汉考古、岭南的“夏商周”以及城市考古等多个主题,为青年学者搭建了一个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平台,对学科人才培养和深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论坛开幕式于24日上午在暨南大学石牌校区图书馆一楼学术报告厅举行,出席嘉宾包括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李云飞、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郑小炉、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强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瑞等多位重量级嘉宾。李云飞在致辞中表示,论坛已成功举办三届,影响力逐年提升,已成为备受瞩目的学术品牌。

在接下来的议程中,23位青年学者围绕岭南、江浙及其他地区的城市考古新发现,就城市格局演变、建筑技术、水利设施及文化遗产保护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分享与交流。来自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百余名学者参与了全天的论坛活动。

其中,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的李天月分享了桂林恭城牛路冲遗址的最新进展,该遗址发现了大量柱洞和灰坑遗迹,出土了石器、夹砂陶和炭化稻米等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代的遗物,揭露的城墙和壕沟属于商代早期,是岭南地区目前发现的最早城址,也是唯一的商时期城址。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饶晨则介绍了小马站-流水井古城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情况,指出该遗址地层堆积深厚、遗物丰富、建筑基址密集且沿用时间长,特征表明其一直处于广州古城的核心区域。暨南大学的黄雨欣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该遗址发现的宋代木堤遗迹为探讨唐宋时期西关城墙水域与陆域的交界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付建分享了秦始皇帝陵外城东门遗址的考古发现,试图通过地理地貌和不同柱网系统的研究,了解古人的营建思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张今在研究中提到,山川形势对城市格局有着重要影响,并结合考古发现分析了清代景德镇移民对信仰建筑和会馆街区的塑造作用。常州市考古研究所的郑铎则展示了江苏常州茭蒲巷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揭示了江南运河城市的兴起与发展脉络。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瑞对论坛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影响力已超越岭南地区,扩展到更广泛的区域。他点评了多个考古项目,特别提到广西牛路冲遗址作为商时期城址,其潜在的“划时代意义”令人期待;广州小马站-流水井古城遗址的发掘或可揭示更多关于广州城市发展的重要线索;广州高岗遗址的南越国建筑遗存与南越国宫署遗址同等重要。

刘瑞还指出,不同历史时期的考古工作都至关重要,不应局限于“古不考三代以下”的传统观念。在“考古前置”的背景下,城市考古配合基建时,应尽可能详尽细致,以避免未来出现知识和历史的断层。他特别强调了南方考古中水利的重要性,水井的出现往往意味着人类活动的存在。

论坛结束后,与会代表还参观了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的小马站-流水井古城遗址及南越国宫署遗址。熊增珑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此次论坛的亮点包括聚焦城市考古、提供比较研究视野、探讨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以及强调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他认为,城市考古不仅是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也是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历史地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多学科协作将助力城市考古的不断发展。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