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比亚迪股份(01211.HK)再度加大旗下车型的促销力度,智驾版车型也未能幸免,价格大幅下降,部分车型经过国家补贴后已降至6万元区间,实际降价幅度在5%至10%之间。此举再次点燃了汽车行业的价格战火,市场普遍担忧这将引发新能源车企的新一轮价格战。受此影响,比亚迪港股股价在当日午间收盘时下跌了7.7%,并带动了整个新能源汽车板块的下跌。
比亚迪此次掀起价格战的原因,其实在其一季度财报点评中已有所提及。比亚迪面临着库存积压的问题,无论是自身仓库还是经销商渠道,库存量都非常高。因此,为了消化库存,比亚迪在二季度继续加大优惠力度的可能性极高。
库存积压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竞争对手吉利的插混技术迅速追赶,去年年底吉利的雷神电混开始快速上量,导致比亚迪高估了自己的销量,DMI 5.0版本的老款库存开始积压。其次,新款智驾版车型的市场需求并未达到预期。虽然智驾平权是一个新的趋势,但在7-15万元的价格区间内,性价比和实用性仍然是消费者最关心的因素。去年DM5.0相比DM4.0的升级能够显著降低油耗并延长续航,但今年智驾平权的确定性逻辑并不如去年DM5.0强,高速NOA并非刚需场景,消费者不愿为此支付额外的溢价。最后,直接竞争对手吉利的战斗力也在提升。吉利在银河车型上几乎与比亚迪现有车型“贴身肉搏”,在混动技术和智驾上跟进速度非常快,且通过技术切换和整合来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
吉利在降低成本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一方面,吉利通过切换技术方案来降低成本。例如,在插混技术路线上,吉利从原本的三档DHT方案降低至单档DHT方案,大约能降本5000元。同时,通过降低发动机马力,吉利更加专注于城市用车场景,以性价比为核心导向。另一方面,吉利通过整合内部资源来降低成本和控制费用。之前吉利旗下子品牌众多,资源浪费和内耗严重。此次整合旨在缩减销售成本,并严格控制三费(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面对吉利的激烈竞争,比亚迪在国内市场的压力依然很大。智驾平权的逻辑确定性不如去年DM5.0高,而超预期的关键可能来自海外市场。然而,比亚迪在控制价格方面仍具有绝对性优势,其垂直一体化战略和海外销量高增长带来的高毛利率为其提供了强大的价格战能力。尽管如此,吉利通过技术切换和整合来降低成本,今年跟随价格战的程度要比往年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