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小米YU7的亮相无疑为汽车市场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让原本略显沉闷的车市焕发了新的活力。有人质疑,在经济环境不佳的背景下,中国消费者是否仍对个性化车型抱有期待,而小米YU7的出现,似乎给出了一个响亮的回答。
随着小米YU7的发布,工信部第395批新车目录也随之揭晓。和以往一样,众多新车的提前曝光为市场预热,预示着新的竞争格局即将形成。从技术路径上看,随着纯电动车市场的增速放缓,插电式混合动力和增程式车型正逐渐成为市场的新宠。
在这一批新车公告中,东风风神L8、荣威M7 DMH、捷途山海L7 PLUS等车型,均以混动技术作为主打卖点。不可否认,当前车市已成为插混和增程式车型的天下。尤其是在20万元以下的市场,比亚迪凭借丰富的产品线和价格优势,牢牢占据了主导地位。
然而,在混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吉利似乎成为了比亚迪最有力的竞争对手。吉利银河系列在意识到技术优势并非唯一出路后,转而专注于成本压缩,推出了星舰7、L6等性价比极高的车型。随着星耀8的上市和银河A7 EM-i的推出,吉利在混动市场的竞争力愈发强劲。
尽管比亚迪在DM技术和成本控制上取得了显著成就,用户口碑也持续攀升,但混动市场的格局并未因此发生根本性改变。比亚迪一家独大的局面依然持续,而增程式市场同样如此。尽管问界等品牌来势汹汹,但理想的市场地位依然稳固,其L6/7/8/9系列车型在20~50万价格区间内,成功吸引了大量潜在用户。
中国消费者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产品?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车企。然而,从终端市场反馈的信号来看,用户更看重的是家用属性,而非个性化、品牌溢价或情绪价值。2024年,中国插混车型销量增速达80%,增程式车型更是以103%的增速碾压纯电动车。这一趋势在2025年得以延续,插混和增程式车型在新能源市场中的占比已接近50%。
面对这一趋势,众多车企纷纷向市场投放新车,试图在混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然而,当市场被少数头部实力车企牢牢把握时,后来的新车往往难以脱颖而出,成为市场竞争的炮灰。因此,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车企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设计方面,如今的中国车市已经涌现出众多具有自我性格和原创设计的车型。然而,在工信部证件照中,要想找出符合大众审美的车型并不容易。此前,小鹏全新P7的发布曾引发广泛关注,其设计前瞻性和辨识度极高,被誉为上乘的工业设计作品。然而,除此之外,大多数中期改款车型在设计上并无亮点,甚至出现了审美疲劳的现象。
汽车设计的好坏因人而异,但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好看”无疑是一款热销车型必须具备的属性。从小米SU7到小米YU7,关于设计的争议从未停止。然而,在中国这个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中,设计上的认可需要伴随企业在技术、品牌和体系上的优势。正如李斌所言:“我致敬了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但没抄袭你们。”这一言论赢得了广泛认可,也揭示了生态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新能源车市场份额持续攀升,早已超过50%的市占率。然而,在众多新车中,仍有不少车型销量惨淡,甚至难以在舆论场上赢得一丝关注。这无疑给车企敲响了警钟:造车始终是一门生意,需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想方设法取悦消费者才是最重要的。在这个现实而残酷的市场中,只有不断适应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