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合资车企新能源赛道追赶,能否重现往日辉煌?

   时间:2025-05-28 16:45:29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中国汽车市场这片风起云涌的竞技场上,2024年的数据揭示了乘用车领域一场深刻变革的全貌。据乘联会最新统计,全年乘用车销量总计达到2756.3万辆,同比增长5.8%。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中国品牌乘用车异军突起,全年累计销量高达1797万辆,增幅达23.1%,市场占有率飙升至65.2%,与2020年的38.4%相比,实现了历史性的反转,上升了9.2个百分点。反观合资品牌,则遭遇了滑铁卢,全年销量仅959.3万辆,退守至千万辆以下,市场格局由曾经的六四开转变为近乎三七分。

在这场市场份额争夺战中,广汽集团旗下的合资品牌表现尤为引人关注。广汽丰田与广汽本田两大昔日销量支柱,2024年分别售出73.8万辆和47.06万辆,同比下滑22.32%和26.52%,销量骤减的同时,也拖累了集团的整体营收。广汽丰田全年销售收入为1095.45亿元,同比下降28.34%;广汽本田则录得682.5亿元,降幅达27.03%。广汽集团整体净利润更是从2023年的44.29亿元暴跌至8.24亿元,降幅高达81.40%,凸显合资板块困境对集团盈利能力的巨大冲击。

上汽集团同样未能幸免。上汽通用销量同比大降56.54%,营收和净利润均遭重创,其中净利润更是陷入266.88亿元的亏损泥潭。而上汽大众虽相对稳健,全年销量114.89万辆,仅下滑5.51%,营收1357.35亿元,同比下降3.2%,但净利润实现了从31.3亿元至47.4亿元的增长,成为亮点。东风日产与东风本田同样面临销量下滑,分别同比下降12.72%和29.19%,东风日产金融公司的营收与净利润也分别下滑21.12%和47.37%。

合资车企的困境,在新能源汽车崛起的浪潮下显得尤为突出。从外资进入中国至2019年,合资车企主导了中国车市的话语权,但随着新能源革命的到来,自主品牌迅速崛起,合资品牌则显得迟钝,错失先机。外资车企的全球化战略使其在面对中国市场新能源转型时犹豫不决,导致产品规划和市场节奏错乱,直至新能源市场在中国全面爆发,合资车企才开始匆忙应对。

为扭转颓势,合资车企纷纷加入价格战,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广汽丰田等相继推出“一口价”策略,虽暂时缓解了市场份额下滑的速度,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深层次上,合资车企开始探索深度本土化策略,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全面贴近中国市场。大众汽车在北京车展上展示了17款车型,并发布“在中国,为中国”战略,未来三年将推出超过30款新车型,多为新能源车型,以满足多样化需求。奥迪、丰田、日产等也纷纷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投资,设立独资研发机构,将研发决策权下放至中国团队,加速技术迭代和产品落地。

然而,合资车企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如何在现有燃油车市场份额不断被蚕食的情况下,等待新能源产品接力,成为生死存亡的关键。尽管合资车企具备成本控制能力和供应链优势,但在新能源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能否打造出类似小米SU7那样的爆款车型,成为决定其能否逆袭的关键。同时,合资车企也在适应中国市场极致成本控制和降价策略的独特性,与供应商的合作模式也在悄然变化。

2025年,中国汽车市场注定将是更加激烈的一年。合资车企的大象转身虽难,但一旦成功,无疑将成为市场竞争中的重要力量。在新能源革命的浪潮中,谁能更快适应中国市场,谁就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占据先机。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