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0公里二手车”这一行业怪象被推到了公众视野的中心。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媒体访谈中直言不讳地指出,这种所谓的“0公里二手车”现象,即车辆完成上牌手续后并未真正售出,而是回流到二手车商手中的做法,已普遍存在,且有三四千家商家涉足其中,市场乱象丛生。
魏建军的这番言论迅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紧接着,网络上流传出一份商务部消费促进司召集车企、行业协会及相关机构召开座谈会的通知截图,该会议旨在探讨“0公里二手车”问题以及如何进一步促进二手车市场的健康发展。尽管参会人士证实了通知的真实性,但对于会议的具体内容则三缄其口。
追溯“0公里二手车”的起源,这一做法最早可回溯至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实施初期。当时,一些新能源车企为了获取更多的补贴资金,通过找个人“背户”或公司公户购买等方式,将新车批量注册上牌,以此虚报销量。
“0公里二手车”在汽车出口领域也屡见不鲜。一些车商将国内新车上牌后,再以二手车的名义出口,以此规避进出口管制和关税。例如,在中俄二手车贸易中,部分商家利用中亚国家与俄罗斯的特定政策,将国内上牌新车通过中亚国家“绕道”出口至俄罗斯,从中赚取差价。
这些“0公里二手车”的存在,虽为车企和4S店带来了短期利益,如快速回笼资金、提升销量数据、处理滞销车型等,但长期来看,却对行业发展和消费者利益构成了严重威胁。部分车商利用“0公里二手车”套取国家置换、报废补贴,同时,由于这些车辆已被视为二手车,消费者无法享受官方质保。由于车辆已上牌,可能存在债务风险,消费者难以甄别。
“0公里二手车”数量的激增,实际上反映了国内汽车行业面临的结构性矛盾。在存量市场背景下,产业升级转型的压力使得部分车企的生存状况日益严峻。这种以破坏市场公平竞争为前提的短期行为,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车企的销量压力,但长远来看,将对渠道、品牌和用户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