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欧盟关于燃油车禁售的修正案正式获得通过,标志着原定2035年的全面禁燃计划被推迟至2040年实施。这一变动,无疑为深陷电动化转型压力的传统车企,特别是德国车企,提供了宝贵的喘息机会。它们正积极探索“合成燃料”这一技术路径,以期延续内燃机的生命力。
面对政策的调整,传统车企采取了灵活多变的“双轨策略”。一方面,它们加速推进电动化转型,积极与中国企业寻求合作。例如,大众汽车投资小鹏汽车,Stellantis集团入股零跑汽车,这些举措旨在借助中国成熟的供应链体系降低成本,加速电动化产品的推出。
另一方面,传统车企并未完全放弃内燃机技术,而是将合成燃料作为试水方向。保时捷计划到2030年,其新车中80%将使用e-Fuel;宝马则致力于研发氢燃料内燃机,尽管这些尝试目前仅限于高端车型。然而,行业专家指出,合成燃料更有可能在航空、重卡等难以电动化的领域发挥作用,而非成为乘用车市场的主流。
欧盟方面也明确了未来的方向:2030年后,燃油车必须100%使用合成燃料,并且将在2026年重新评估这一技术的可行性。这意味着,合成燃料作为一种过渡方案,其未来的命运仍充满不确定性。
在此背景下,传统车企的电动化转型之路显得尤为关键。短期内,它们可能依赖合成燃料维持燃油车业务的利润,以反哺电动化技术的研发。但从中长期来看,随着欧盟对合成燃料碳排放标准的收紧,以及固态电池、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技术的不断突破,合成燃料很可能逐渐被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