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汽车界频发新车信息泄露事件,将领克、小米、小鹏等品牌卷入风波,特别是领克品牌,在短短半年内竟遭遇两次泄密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
首先,领克10 EM-P的官方图片在正式发布前意外流出。原定于2025年7月4日晚7点发布的宣传资料,包括车辆内外细节及技术参数,提前在网络上曝光。随后,负责此次宣传的天下秀广告有限公司发表致歉声明,称此次泄露是由于平台系统故障所致,并表示已成立专项小组进行技术排查与修复,同时承诺将配合领克减少负面影响。领克汽车销售副总经理穆军对此表示,双方已根据保密协议条款妥善处理此事,并呼吁各界遵守契约精神。
紧接着,领克900车型也在发布前遭遇泄密。2025年1月3日,“萝卜报告”的一名员工在保密协议解除时间前12小时,擅自发布了大量关于领克900的内容。领克对此迅速反应,向“萝卜报告”发送律师函,要求其按照保密协议支付高达500万元的赔偿金。博主“陈震同学”随后在社交媒体上道歉,并证实泄密员工已离职。1月20日,陈震公开了转账记录,确认赔偿金已支付完毕。
小米汽车也未能幸免。在小米YU7上市发布会前夕,汽车博主“-_-二师兄”因操作失误,将试驾视频提前发布至B站,尽管随后迅速删除,但视频已被广泛传播。该博主随后向小米汽车致歉,并愿意承担违约责任。
小鹏汽车也遭遇了内部泄密事件。2025年6月,小鹏汽车法务部门发布声明,指出一家受邀参与新车型拍摄活动的自媒体在活动结束后擅自泄露了拍摄内容,包括新车型G7的外观设计及价格等敏感信息。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从这几起泄密事件来看,泄密原因多样。有的是员工操作失误,如陈震和二师兄的案例;有的是系统故障,如天下秀的情况;而小鹏汽车的泄密则疑似是自媒体主动为之。无论是无心还是有意,泄密事件往往会对车企的营销节奏造成干扰,减少产品的期待感,甚至可能让前期的营销投入付诸东流。
更重要的是,核心技术参数或价格策略的泄露,可能让竞品提前调整策略,压缩新品的市场窗口期。若泄露信息包含未成熟的技术细节,还可能被竞品曲解攻击,引发消费者对产品稳定性的质疑。
面对频繁发生的泄密事件,人们不禁要问:为何泄密事件频发?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更新迭代为泄密提供了更多机会。相比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市场一年可能发布多款新车,参与人数众多,客观上增加了泄密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自媒体已成为车企营销的重要平台。然而,自媒体追求流量的天性,以及相对宽松的管理环境,使得泄密事件频发。一些博主为了抢首发、增加曝光度,不惜违反保密协议,采取“先发布再道歉”的策略。
还有猜测认为,部分车企可能主动泄密以实现“被动预热”。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正常营销模式难以脱颖而出,而“泄密”或许能收获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然而,这种方式风险极高,一旦处理不当,可能适得其反。
汽车新品泄露事件反映了汽车行业从“传统封闭”向“开放传播”转变过程中的矛盾。一方面,市场需要信息流通来激活消费热情;另一方面,过度无序的泄露会损害行业根基。因此,建立“可控的曝光节奏”成为解决之道。车企需要更精准地管理信息释放,合作方应更严格地遵守规则,而媒体则应更理性地看待流量。
唯有如此,才能在保护新品新鲜感的同时,维护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