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携手清华大学及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同推出的白皮书,深度剖析了汽车智能驾驶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路径。这份报告不仅明确了智能驾驶技术的分级体系,还详细探讨了技术架构、行业应用、安全体系以及产业生态等多个维度。
智能驾驶技术被细分为从0至5级的六个自动化等级,当前我国正处于2级向3级过渡的关键时期。报告厘清了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等容易混淆的概念,并强调数据是智能驾驶技术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其逻辑架构涵盖车端传感器、平台层、算法层以及云端服务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
在技术架构方面,车端硬件包括感知硬件如摄像头、激光雷达等,域控制器和执行硬件。车端推理的核心在于智能驾驶算法,这些算法已经从传统规则式逐步演进为端到端的AI模型架构。而云端训练则依赖于大规模且高质量的数据,注重数据的多样性和质量,训练芯片种类多样,包括CPU、GPU和NPU等。
行业赋能与场景创新方面,智能驾驶技术的应用在多个场景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主动安全功能可以有效预防或减轻碰撞风险,而1-2级智能驾驶功能则广泛应用于巡航辅助、泊车辅助等场景。3级智能驾驶的演进路线涵盖了交通拥堵领航、高速公路领航以及城区公路领航。4级智能驾驶则在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和干线物流等领域取得进展。报告预测,2025至2030年间将是3级与4级智能驾驶技术商业化的黄金时期,落地特点将呈现“场景先行、区域分化、渐进渗透”。
自动驾驶安全体系是报告中的另一大重点,它包括系统安全(功能安全、预期功能安全、信息安全)和运行安全。为了构建全面的安全保障,需要建立覆盖功能启动、运行、退出全过程的全生命周期安全评估体系。
在产业环境与生态方面,政策标准正逐步从国家顶层设计向产品准入推进,地方也在积极试点。产业生态链涵盖了上下游企业,硬件和软件供应商各有侧重。报告还提出了智能驾驶测评体系倡议,旨在从多维度评估智能驾驶系统的性能表现,推动技术进步和应用落地。
报告还对智能驾驶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认为整车智能将向“智能体”方向演进,环境感知系统、域控架构和中央计算将推动这一进程。同时,报告也为政策端、产业端和消费端提出了具体建议,包括完善法规、营造创新环境、构建协同生态、攻关核心技术、提升公众认知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