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西部,重庆作为制造业的重镇,其工业体系涵盖了全国41个工业大类中的39个,尤其在汽车制造业方面表现突出。过去两年,重庆的汽车产量稳居全国前三,而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更是跃居当地三大万亿级主导产业之首。这一转型浪潮不仅改变了汽车产业的格局,也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挑战。
走进长安汽车的全域5G数智化工厂,仿佛踏入了一个未来工业的全新世界。这里,800多台智能化设备与1400多台工业机器人协同作业,420多台智能AGV物流车自如穿梭。每53秒,就有一台新车下线,而遍布25个应用场景、70多个工位的AI视觉检测系统,为每一辆新车提供了全流程的品质保障。
长安汽车数智工厂总经理吴克志介绍,工厂已实现所有自动设备的联网,指令均通过数字化系统下发。设备维护人员也转变为多功能复合型人才,每个自动工作站都设有机台长,负责确保设备高效运行。这一转变,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也对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魏松,一位毕业于长春大学自动化专业的机台长,他的工作不再局限于拧螺丝等传统操作,而是需要驾驭智能设备,确保生产线的顺畅运行。就在记者采访前,他刚刚完成了一次紧急故障排除,展现了其专业技能和应变能力。
随着生产线的升级和产品的迭代,长安汽车已实现全系车型100%智能网联,自动驾驶、车联网等技术的飞跃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着汽车产业的人才需求。如今,企业更需要掌握软件、算法、自动驾驶、AI、电子等跨学科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而非传统的机械工程、汽车设计人才。
长安汽车电气调试工程师田钭表示,现在的技能人才需求已从精通机械转变为智能化、新能源及网联化的结合,这对技能人才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面对这一人才结构化矛盾,长安汽车等企业已制定了详细的校招计划,计划增加智能化、新能源、软件等核心领域的技术技能人才引进,招聘规模预计提升30%以上,并拓展与20所以上相关专业高校的合作。
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正是这一产教融合趋势的缩影。走进学院的实训中心,这里更像是一个微型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基地,而非传统教室。师生们自主研发的四代智能网联汽车,不仅让学生们了解了汽车产业技术的迭代轨迹,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沉浸式学习、参与前沿实战的平台。
学院院长叶勇介绍,学院以企业真实案例为载体,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接触第一线项目,确保知识点储备与企业需求紧密贴合。这种针对性的培养模式,使得学生的市场竞争力更强。
为了主动适应汽车产业智能化、网联化的变革需求,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对原有汽车相关专业进行了战略重组,组建了全新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群,并重构了知识结构。同时,学院还创新性地构建了模块化课程体系,围绕各个专业群,对标产业最前沿技术,以具体岗位需求为导向,设置“职业岗位模块”和“职业拓展模块”,打破专业壁垒,支持学生通过“微专业”等形式自主定制学习路径,实现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学院还与长安汽车等头部汽车企业建立了深度的产教融合机制,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协同开展真实产业项目和关键技术的科研攻关。通过校企联合招生、协同育人的模式,助力学生在实战中锤炼技能,提前与产业端紧密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