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月壤变身建材,中国科技助力月球“广寒宫”梦想成真

   时间:2025-07-14 14:56:01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月球那极端温差、宇宙辐射与微陨石撞击的严酷环境中,人类长久定居的梦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地球建材运输方式,不仅成本巨大,且难以维持长期供应。然而,中国科学家们正以一系列创新技术,引领月球基建的“就地取材”革命。

安徽合肥的深空探测实验室,传来了一项振奋人心的突破——月壤3D打印系统。该系统巧妙地利用抛物面聚光反射镜,汇聚太阳光并通过光纤束传输,产生高强度的聚光太阳能,将月壤加热至熔融状态,进而制造出月壤砖及任意形状的构件。这一“反射聚光—光纤传能—熔融成型”的创新路线,成功克服了月球上的低太阳高度角、高真空、低温等极端条件,为月球表面的道路建设、设备平台及建筑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材料。

月壤砖的太空验证之旅已经启程。2024年10月,天舟八号任务成功将柱状与片状月壤砖送入中国空间站,进行了一系列模拟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这些月壤砖不仅抗压强度高,而且保温隔热性能卓越,完全能够应对月球表面的极端环境。

月球基地的生命线——水资源,同样成为了科学家们的关注焦点。他们瞄准了月球极区蕴藏的水冰资源,深空探测实验室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携手,研发出国内首台群针式月壤水冰热提取系统。该系统通过螺旋钻针深入含冰月壤,加热产生气态水,再冷凝收集为固态冰,有效解决了月壤开挖与真空环境水汽收集的难题。

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还为科学家们带来了意外的收获。中科院团队发现,月壤矿物在太阳风作用下富含氢元素。当加热至1000℃以上时,氢能与铁氧化物反应,生成水和单质铁。这意味着,每吨月壤可提取51-76千克水,相当于百瓶矿泉水的量,足以满足50人一天的需求。

这些技术突破,共同描绘了中国“国际月球科研站”(“广寒宫”)的宏伟蓝图。计划显示,到2035年前,将完成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建设;而到2045年前,将建成功能完善的月球南极综合科学设施。

尤为科研团队还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巧妙融合。丁烈云院士团队设计的“月蜘蛛”机器人,能够利用月壤烧制出带榫卯结构的砖块,并以中国传统砌筑方式,搭建起名为“月湖尊”的月面建筑。这一创新设计,不仅展现了科技的魅力,更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从月壤砖的熔融打印,到水冰的高效提取,每一项技术的突破,都让人类在月球上“安家立业”的梦想愈发清晰。未来,当宇航员在月球“广寒宫”中品尝由月壤提取的清水,脚踏由月壤铺就的道路,仰望遥远的蓝色家园,人类将真正实现从“地月往返”到“地月共生”的伟大跨越。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