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meta以其开源举措在业界掀起了波澜,被誉为AI时代的“赛博布施者”。这一美誉并非空穴来风,众多AI基座厂商在Llama系列模型的基础上发展壮大,可以说,没有meta的开源贡献,AI开源生态或许难以呈现今日之繁荣。
Llama 3.1 405模型的诞生,更是彰显了meta在AI领域的深厚底蕴。这款模型在由16384块Nvidia H100 80GB GPU组成的集群上,历经45天的艰苦训练才得以面世。其背后的投入之大,令人咋舌——至少10亿美元的GPU显卡费用,加之海量的标注数据和顶尖的研发团队。然而,meta却选择将这一成果开源,这背后的逻辑何在?
开源,作为一种市场策略,其威力在历史上已屡有验证。Firefox浏览器的崛起,便是开源对闭源的一次有力挑战。面对IE在Windows上的垄断地位,Netscape开发者选择了开源之路,孕育出了Firefox,并逐渐收复失地。尽管最终Firefox与IE一同被Chrome这一开源浏览器击败,但开源的力量已不容忽视。Chrome的崛起,不仅统一了浏览器市场,更让开源理念深入人心。
另一开源巨擘Linux的历程,同样见证了开源的胜利。IBM在面临Windows的冲击时,选择了扶持Linux,这一决策最终促使Linux在服务器市场大放异彩,除了微软外,全球各大厂商纷纷加入Linux阵营。Windows在服务器市场的地位,因此受到了严峻挑战。
Android作为Linux的一个变种,同样在移动操作系统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其开放性吸引了几乎所有手机厂商,它们放弃自研,转而在Android的基础上进行适配和自定义,从而构建出各具特色的生态系统。开源策略在Android上的成功,再次证明了其市场价值。
meta首席AI科学家Yann Lecun的观点也值得注意。他认为当前的Transformer模型无法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只有WorldModel才有可能。因此,开源一个注定无法走到尽头的Transformer模型,既能打击竞争对手,又能树立良好形象,何乐而不为?毕竟,meta在元宇宙上的投入已高达数百亿美元,相比之下,几个亿的开源投入显得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