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岚图FREE+引领市场逆袭,大厂岚图能否成功“收割”新能源市场?

   时间:2025-07-21 10:44:13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岚图FREE+,这款被用户呼声推动诞生的SUV车型,正逐步成为岚图汽车实现市场逆袭的关键力量。7月12日,岚图汽车正式推出了其精心打磨四年的新作品——岚图FREE+,以21.99万元的起售价,提供了标配华为乾崑ADS 4.0和鸿蒙座舱5的中大型SUV产品,这一举措无疑在市场上引起了巨大反响。

岚图汽车CEO卢放在发布会上豪言壮语,将岚图FREE+誉为最好开的华系SUV。他强调,岚图汽车拒绝简单的配置堆砌,新能源车不应仅仅局限于冰箱、彩电和大沙发,而应为用户带来真正的驾驶乐趣。岚图FREE+正是为了热爱驾驶、热爱汽车的用户而生。

步入2025年,岚图汽车的市场表现愈发强劲。上半年累计销量已突破5万辆,换新后的MPV车型岚图梦想家与华为深度融合,受欢迎程度飙升,一度夺得国内高端新能源MPV市场销量冠军。

岚图汽车凭借出色的产品力、完善的产品矩阵以及与华为合作的不断深化,在国内新能源市场中逐渐站稳脚跟。岚图FREE+的上市更是将这一趋势推向高潮,上市仅15分钟锁单便突破万辆,让岚图汽车年初定下的年销20万辆的目标似乎触手可及。

岚图FREE+能否复制梦想家的成功,打破国内中大型新能源SUV市场的格局?从技术层面来看,岚图FREE+无疑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岚图与华为在智能化方面的合作取得了新的突破,岚图FREE+全系标配华为乾崑ADS 4.0系统,该系统硬件上搭载了29颗传感器,包括1颗192线激光雷达和3颗4D毫米波雷达,环境感知能力显著提升。

与ADS 3.0系统相比,乾崑ADS 4.0在决策至制动延时、通行效率以及系统冗余率方面均有显著提升,实现了城市NCA、高速NCA、车位到车位P2P 2.0、全场景泊车辅助等功能,为用户提供全路况、全天候、全场景的辅助驾驶体验。更重要的是,岚图FREE+在售价上也极具竞争力,进一步凸显了其性价比优势。

鸿蒙座舱5的搭载也为岚图FREE+的座舱体验带来了质的提升。智慧语音助手支持连续对话等功能,手机应用可以无缝流转至车机,实现了手机与车机的深度融合。岚图FREE+的智能座舱体验即便在“华为系”产品中对比也独具优势,满足了用户对出行智能化的强烈需求。

底盘技术上,岚图FREE+同样表现出色。岚图汽车为打磨岚图FREE+投入了5亿元的研发费用,完成了1000余项细节改进。岚图FREE+配备了同级领先的全铝底盘、双叉臂四球节独立前悬架和H臂多连杆后悬架,并升级了EDC可变魔毯悬架,提供平稳舒适的驾乘体验。

岚图FREE+在情绪价值设计方面也玩出了新花样。岚图汽车CBO、销售公司总经理邵明峰表示,真诚是最好的流量密码,岚图不追风口、不做噱头,除了产品竞争力,还会通过服务、体验打动用户。岚图FREE+带来了独特的驾驶体验,“岚擎模式”下,车辆能够模拟不同超跑的声浪,配合推背感和轰鸣声,为用户带来超跑般的驾驶感受。

当然,作为一款中大型SUV,岚图FREE+同样配备了丰富的舒适性配置,包括全车座椅通风加热、前排座椅按摩、女王副驾、后排12°电动调节等。岚图FREE+追求的不仅是交通工具的属性,更要让用户感受到移动生活空间带来的更高情绪价值和满足度。

尽管岚图FREE+的竞争力显著,有望推动岚图汽车在2025年实现新的市场跨越,但岚图汽车仍面临盈利周期不明的挑战。卢放坦言,前期投入的研发、生产、营销成本需要时间回收。对岚图FREE+而言,将华为更高阶的ADS4.0系统下探至20万级市场,虽然提升了产品竞争力,但也带来了更大的成本控制压力。

随着岚图FREE+订单量的快速增长,岚图汽车现有渠道的承载能力将面临考验。同时,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服务质量能否有保障也是一大挑战。据邵明峰透露,岚图计划增加终端人员数量20%-30%,门店数量也将从当前的近400家扩张到700家左右。

在市场定位上,岚图FREE+与其他“华为系”产品存在一定的重叠。在国内新能源市场产品同质化竞争愈发激烈的背景下,如何突出自身产品特色和品牌价值,吸引消费者关注和购买,将是岚图FREE+后续面临的新挑战。

岚图多位高管在总结新岚图梦想家和岚图FREE+市场表现持续向好的原因时强调,岚图“听劝”。用户肯劝,说明用户还关心岚图、关注岚图。岚图要按照用户的想法去满足用户的需求,以用户思维打破传统企业的桎梏。虽然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仍有距离,但岚图汽车正一步步向前,为国内汽车市场带来了新势力之外的另一种可能。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