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比亚迪在其官方渠道宣布了一项重要承诺,旨在为中国市场的天神之眼车辆用户提供泊车辅助场景下的安全保障。该承诺明确表示,若用户在泊车辅助过程中遭遇事故导致的损失,无需通过保险流程,可直接联系比亚迪售后处理,且未设置赔付上限。
比亚迪的天神之眼系统,自今年2月发布以来,已全面覆盖其旗下多个品牌车型,功能包括车道巡航辅助、泊车辅助及自动紧急制动等。此次承诺的亮点在于,用户因泊车辅助功能引发的事故损失,比亚迪将直接“兜底”,避免了次年保险费率上涨的困扰。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的这项承诺并非无条件适用。因私自改装、未按用户手册正确使用车辆等人为因素,或因车辆本身损伤导致泊车辅助系统异常的情况,均不属于赔付范围。用户在发生事故后,需在24小时内向比亚迪提供详尽的事故证据,包括现场照片、行车记录仪视频等,以便技术部门进行分析处理。
比亚迪的这一举措,不仅展示了其对自身技术实力的自信,也被视为促进销量的一种策略。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指出,泊车辅助场景相对单一,车速较慢,风险可控,因此比亚迪敢于做出这样的承诺。但他也提醒,车主在享受这项服务时,应保留足够证据,以防理赔纠纷。
事实上,比亚迪并非首家推出类似服务的车企。此前,包括鸿蒙智行、小米、小鹏等品牌,已通过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了驾驶辅助保险服务,覆盖辅助行车和泊车等多种场景。例如,华为鸿蒙智行为问界全系车型提供的驾驶辅助无忧服务,最高保障额度达500万元,但需额外付费购买;小鹏汽车则推出了每年239元的驾驶辅助安心服务,最高赔付100万元。
然而,这些服务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诸多挑战。一位行业人士透露,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驾驶辅助场景下的人机定责难度较大,且数据监管与立法缺失,导致事故发生后各方主体在数据交互过程中面临诸多争议。因此,虽然车企提供的驾驶辅助保险服务为行车安全提供了一定保障,但驾驶员仍需保持对车辆的控制,以避免潜在纠纷。
比亚迪的举措无疑为市场树立了新的标杆,但其他车企在跟进时,也需审慎考虑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及自身技术实力。毕竟,驾驶辅助技术的安全与可靠性,才是赢得消费者信任的关键。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驾驶辅助保险服务或将成为未来市场的标配。但在此之前,车企与保险公司还需携手完善相关条款,明确责任界定,以确保消费者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