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汽车市场迎来一项重要政策调整,旨在打击“零公里二手车”现象。据可靠消息,工业和信息化部计划实施新规,规定新车在完成登记后的六个月内不得转为二手车销售。
所谓“零公里二手车”,是指那些已经完成了车辆登记手续,但实际上行驶里程几乎为零的新车,它们通常以二手车的名义在市场上流通。这类车辆最初被称为“包牌包税车”,价格相比正常新车有所优惠,长期以来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然而,“零公里二手车”的存在却带来了不少问题。它们不仅扰乱了新车与二手车市场的正常秩序,还导致了市场数据的失真。更重要的是,对于消费者而言,虽然表面上看似捡到了便宜,但实际上却可能面临售后服务等权益问题。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二手车市场中,登记不足三个月且里程低于50公里的车辆占比高达12.7%,其中新能源车更是占据了超过六成的比例。这一数据无疑揭示了“零公里二手车”现象的普遍性。
那么,这些“新车中的二手车”究竟从何而来呢?主要有三条灰色路径:一是车企为完成销量目标,提前将车辆上牌充当销量,但实际上并未交付给真实消费者;二是商家将国内新车上牌后伪装成二手车出口,以此规避高额关税和监管;三是车企将滞销车型自行注册为二手车,以此来美化销售数据并快速回笼资金。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曾直言不讳地指出,“三四千家二手车平台都在卖零公里车,这是行业毒瘤。”这一席话无疑揭露了行业的黑暗面。
对于消费者而言,“零公里二手车”看似是一个完美的捡漏机会,但实际上却暗藏三重风险。首先,新能源车的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质保通常仅限首任车主,过户后权益自动丧失。其次,车源存在隐患,部分消费者购买的“新车”实际上是已经上险甚至过户的零公里二手车。最后,当消费者再次转手时,车辆在法律上已成为“三手车”,保值率可能大幅下降。
此次工信部拟推行的“半年冻结期”政策,无疑是对这一乱象的重拳出击。对于依赖快速周转的二手车商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二手车的合理库存周期通常只有30天左右,而新规要求压车180天,资金压力可想而知。同时,如果车辆在冻结期内跨年,车龄将凭空多一岁,保值率也将进一步下降。
经销商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乘用车库存峰值达345万辆,库存周期已达54天。如果新政导致库存周期进一步拉长,叠加厂家持续压库,部分经销商的资金链可能会断裂。
为了彻底整治这一乱象,商务部、工信部、行业协会以及车企等多方力量正在联合行动。商务部推动建立全流程监管与信用评价体系;工信部祭出“半年禁令”;行业协会建立二手车出口唯一编码制度,确保车源可追溯;车企如奇瑞、比亚迪等已启动经销商违规上牌追责机制。这一系列举措无疑将大大压缩“零公里二手车”的生存空间。
面对这一政策剧变,消费者在购买车辆时需要更加审慎。一方面要警惕车商在新政出台前抛售零公里二手车,务必核实车辆权属与质保条款;另一方面,在购买二手电动车时,要求卖家提供三电系统剩余保修期的书面证明。同时,对于价格异常低廉的“准新车”要保持警惕,避免掉入权属纠纷的陷阱。最后,使用第三方检测平台查验车辆的维修记录和出险历史,确保购买的车辆不是事故翻新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