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引领我们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其中最具标志性的变革莫过于人形机器人的崛起。长久以来,AI主要以虚拟形态存在于屏幕之后,无论是Siri的语音交互,还是ChatGPT的文本生成,它们都是云端智能的杰出代表。然而,随着技术的飞跃,AI终于跨越了虚拟与现实的界限,以人形机器人的形态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中信出版最新推出的《人形机器人》一书,由美国东北大学教授李向明撰写,他以深入浅出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这一新兴产业的宏伟蓝图及其背后的技术逻辑、全球竞争态势和社会变革。李向明教授并非象牙塔中的学者,他亲历了移动通信的黄金时代,是推动摩托罗拉A760上市、深度参与诺基亚MIA项目的关键人物。如今,他再次站在了技术革命的前沿,探索AI与机器人的融合之路。
李向明教授认为,AI的发展必须走出屏幕的局限,进入现实空间。从大型机到桌面计算机,再到智能手机,计算终端虽然日益普及,但始终局限于二维屏幕。而AI,特别是大模型和多模态技术的突破,赋予了AI感知世界、理解场景、决策行动的能力,实现了从“云端算力”到“具身智能”的飞跃。具身智能意味着AI不仅能够在虚拟世界中运算,更能进入现实空间,观察、学习、反应,甚至与人互动,形成关系。人形机器人,正是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
人形机器人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技术演进的必然结果。我们的生活空间、生产环境和社会规范都是为人类设计的,因此具有人类形态的机器人最能适应这些环境,展现出极高的通用性和灵活性。从技术角度看,感知、硬件、决策和理解力等方面的突破,为人形机器人的普及奠定了坚实基础。GPT-4等多模态大模型实现了语音、视觉、动作的整合控制;高精度舵机、电池管理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开始标准化和国产化;边缘计算芯片和5G通信让机器人具备了实时决策和执行的能力;大模型的理解力则驱动机器人完成更复杂的协作任务。
李向明教授预测,人形机器人的普及只是时间问题。他引用了一个有趣的数据:2001年,触摸屏智能手机还是奢侈品,而到了2013年,千元安卓智能机已经普及全球。他认为人形机器人也将遵循这一路径,从高端制造走向大众消费。随着产能提升、标准化完善和软件集成,人形机器人的价格有望降至与iPhone相当的水平。更重要的是,未来的主流选择可能是租用机器人来完成日常服务任务,如做饭、带孩子、陪伴老人等。人形机器人将成为连接AI与生活的关键桥梁,从工具转变为伙伴,甚至成为家庭的一员。
在全球产业格局中,中美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形成了互补态势。美国公司擅长模型驱动,致力于打造“有脑子的机器人”,而中国公司则在硬件制造、系统集成和成本优化方面表现出色。特斯拉的“擎天柱”机器人90%的零部件来自中国供应商,这体现了中国制造业的成本和效率优势。然而,李向明教授强调,人形机器人产业是一个全球协作的系统工程,需要大模型、嵌入式系统、传感器、舵机、电池等多个技术方向的高度整合。他相信,中国不仅能在硬件制造上发挥优势,还有机会在“大脑”领域取得突破。
面对人形机器人的普及,人们自然会担忧失业问题。李向明教授认为,人形机器人替代的是那些危险、单调和肮脏的工作,这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同时,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催生新的工作岗位,如机器人调试员、算法训练师等。更重要的是,社会需要做好制度和教育上的准备,如探索全民基本收入制度,帮助被替代的人群完成职业转型和生活方式变化。
在教育领域,人形机器人也将发挥重要作用。李向明教授指出,家长不必担心孩子沉迷AI或作弊,而应该引导他们正确使用AI。人形机器人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节奏定制学习计划,提供全天候陪伴和启发式教学。未来教育将走向定制化、启发式教学,人形机器人将成为孩子最好的“专属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