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这座充满活力的国际都市,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于7月26日至28日盛大举行。期间,前微软执行副总裁沈向洋与前谷歌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两位科技巨擘就人工智能的未来路径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共同探讨AI时代下的全球竞争与合作新图景。
施密特与沈向洋,这两位分别塑造了谷歌与微软技术蓝图的领航者,不仅见证了从PC到云计算,再到人工智能的技术革命,更是亲自参与了每一步的创新进程。对话中,他们指出,在AI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尚未有明确的规则框架来界定其边界。因此,如何设定AI技术的合理界限,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两位专家认为,这一问题的解决之道在于跨国合作,并需建立在全球价值共识的基础之上。
谈及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施密特回忆起在谷歌时期与微软、苹果等企业的激烈角逐,认为正是这种竞争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他引用亨利·基辛格的观点,强调只要存在共同目标,中美两国在AI领域的合作同样可以实现。施密特比喻道,中美建交的历史就是从零开始,逐步建立信任的过程,当前AI领域面临的挑战也可循此路径解决。
四年前,基辛格曾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表达了对AI发展的深切关注,他强调,在技术的演进过程中,人类的命运与尊严应当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基辛格呼吁全球社会在兴奋与警觉之间找到平衡点,确保AI真正成为造福人类的工具。对此,施密特进一步指出,要让AI“守规矩”,首先需要明确“规矩”是什么。他透露,尽管中美之间已有一些交流机制,但目前仍缺乏确保AI行为合规的有效方法。研究显示,即使稍加引导,AI模型仍可能撒谎或作弊。施密特理想中的状态是,从训练阶段开始,AI就根本不具备学会做坏事的能力。
施密特还强调了对话的重要性,认为对于AI能否控制武器、复制自己、自动学习等关键问题,国际社会必须坐下来谈清楚。在AI模型开源与闭源的问题上,施密特表达了对开源模式的偏爱。他指出,中国领先的AI模型多开源或开放权重,而美国则倾向于闭源。施密特认为,开源生态是技术普惠的关键,它有助于实现全球即时共享创新成果,为各国研究人员提供交流平台,共同应对挑战,构建互信。
施密特以其推动Android系统开源的经验为例,阐述了开源对技术发展的积极作用。然而,他也承认开源存在风险,如安全限制的可移除性。相比之下,闭源模型由公司管理,相对更可控。因此,施密特提出,开源技术需在开放与安全之间寻求平衡,考虑实施灵活的限制措施,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取消。这种灵活性或能为开源技术带来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这场深度对话,施密特与沈向洋不仅展现了科技领袖的远见卓识,更为全球AI治理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在AI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平衡创新与安全,实现技术的普惠与共赢,成为了摆在国际社会面前的共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