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上海世博展览馆内人声鼎沸,一场盛大的科技盛宴在此上演。超过百台人形机器人齐聚一堂,在7万多平方米的广阔展馆内同台竞技,这一规模刷新了国内同类展示的纪录。
步入展馆,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人形机器人的显著增多。蓝鲸科技记者在现场观察到,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机器人展区里,人形机器人成为了绝对的主角。上海智元机器人、杭州宇树科技、傅立叶、深圳乐聚等企业纷纷携自家产品亮相,行业竞争的焦点也逐渐从外形和功能转向了更为核心的“大脑”技术。
在众多展品中,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天工Ultra”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尤为抢眼。这款机器人不仅在今年4月夺得了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冠军”,其出色的运动能力更是标志着基础运动控制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而在不远处,深圳赛博格机器人也带来了中国首款重载人形机器人“赛博格Cyborg-R01”,这款机器人能够协同肩膀、后背甚至膝盖完成任务,单机负载能力达20千克,行走速度2m/s,续航4小时,令人叹为观止。
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繁荣背后,是清晰且庞大的市场预期。据券商预测,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从当前的约76亿元飙升至2035年的1.12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0%。而中国作为核心增长引擎,市场潜力尤为巨大。在政策扶持、产业链成熟与应用场景拓宽的共同推动下,中国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动能强劲。
与此同时,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核心竞争维度也在悄然发生变化。随着行走、奔跑、负重等基础“肢体”能力在众多产品上逐步实现,企业们开始更加注重“大脑”的开发,即具身大模型的研发。一位机器人研究员向蓝鲸科技记者表示,“大脑”(即人工智能算法、控制系统、决策系统等)是机器人实现“智能”的核心支撑,直接决定了机器人的实用性和竞争力。
在这一趋势下,机器人企业也在加速商业化落地。走进H3馆智元机器人展台,一条由工程师实时调试的完整物流装配线正在高效运转。机器人流畅地执行着扫码识别、物料分拣到分类入库的全流程操作,将真实的工业场景完整复刻。而在不远处的智平方展台,爱宝机器人则展示了一场多场景多任务的“技能秀”,从打冰淇淋到打架子鼓,三场演示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其在生活、工业、娱乐三大场景背后的技术实力。
尽管人形机器人产业前景广阔,但要从展会“实训场”走向“主战场”仍面临诸多挑战。高昂的成本是制约大规模普及的首要门槛,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和技术迭代成为关键。场景适配性同样重要。企业需要精准识别那些具有高价值且存在真实痛点的刚需场景,并证明人形机器人相对于传统自动化方案或人工的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