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谈及华为外籍员工对企业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时,表达了他的独到见解。他认为,尽管文化背景各异,但华为的外籍员工同样能够深刻领悟“以奋斗者为本”这一理念。
任正非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了这一理念:“你问他们想不想多挣钱,他们回答想;你再问他们愿不愿意多干活,他们回答可以。这就是‘以奋斗者为本’的实质,多干活,多挣钱,简单明了,没有冲突。”他强调,这一理念并不局限于东方文化,西方员工同样能够接受并认同。
然而,任正非的观点并未止步于此。他进一步指出,西方员工由于宗教和哲学传统的影响,对这类问题的理解可能更为深刻。他希望通过哲学学习,为中国员工“拓宽思想的边界”。他提到,哲学源于宗教,在西方宗教氛围浓厚,西方人对哲学问题的认识更为透彻。因此,他鼓励中国员工学习哲学,以打破思维定势,增强思想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任正非为何对“以奋斗者为本”的理念如此自信?这一理念为何能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外籍员工中引起共鸣?答案或许在于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在西方,特别是受到新教伦理影响的国家,努力工作被视为一种神圣的道德义务。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指出,新教将世俗职业劳动提升到了“天职”的高度,这种思想将个体的奋斗与超越性的价值和终极意义紧密相连。
存在主义哲学也为“奋斗”赋予了现代的、个人主义的色彩。存在主义者强调“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通过选择和行动来塑造自己。这种思想与美国文化中的“美国梦”叙事相结合,形成了“车库创业”精神,鼓励人们凭借才华和努力,实现非凡的自我价值。
因此,当华为提出“以奋斗者为本”时,它并非在推广一种陌生的东方价值观,而是在激发一种早已深深植根于西方员工文化血液中的共鸣。这一理念与西方文明中的新教伦理和存在主义哲学不谋而合,为外籍员工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实现价值的平台。
任正非推崇哲学,并非为了培养理论家,而是为了打造一支具备多元思维和开放视野的团队。他批评工科生思维僵化,文科生空想过多,强调哲学学习能够打破思维定式,建立一种能够容纳矛盾和复杂性的认知框架。他认为,西方员工之所以在某些方面更为深刻,是因为他们的教育和社会环境鼓励批判性思维和多元视角。
在任正非看来,“以奋斗者为本”不仅是一条薪酬原则,更是一种组织哲学。它要求管理者和员工具备动态的、非线性的思维方式,理解战略、洞察变化、持续学习。这种思维方式需要一种既有结构深度又具灵活性的头脑,而哲学学习正是为了“犁松思想的土壤”,为这种头脑的形成提供可能。
任正非的自信源于他对“以奋斗者为本”理念的深刻理解,以及这一理念与西方文明中哲学传统的契合。他通过最直白的语言,触动了全球员工心中关于“努力与回报”的共鸣,点燃了他们内心深处对自我实现的渴望。这或许正是一个中国企业家能够真正影响世界的奥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