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26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的盛大开幕上,AI领域的众多重量级人物齐聚一堂,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思想的盛宴。其中,“深度学习教父”、图灵奖及诺贝尔奖得主杰弗里·辛顿的亮相尤为引人注目,他发表了题为《数字智能与生物智能的未来交织》的演讲,这也是他首次在中国公开露面。
辛顿的演讲聚焦于人工智能的安全议题,这也是他在大会前夕与全球20位AI领域顶尖专家共同签署“上海共识”的核心内容。他回顾了AI从早期模型到现代大语言模型的演变历程,并强调大语言模型已经实现了对语言理解的深度模拟,这种理解方式与人类颇为相似。
然而,辛顿也指出了AI与人类智能的不同之处。AI系统具备“永生性”,知识的复制可以在极大规模下快速进行,实现指数级的知识转移,使得AI的能力迅速增强。辛顿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如果未来AI的智能超越了人类,将会发生什么?他警示道,足够聪明的AI可能会通过操纵人类、获取控制权等方式来避免被关闭,从长远来看,这是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
辛顿进一步提醒,AI有可能发展出比人类更高级的智能,这将改变人类作为最智能生物的地位。AI智能体可能会追求生存和控制力,从而对人类构成潜在威胁。因此,人类必须找到有效的方法来训练AI,确保其不会对人类造成危害。
与辛顿的演讲主题不同,MINIMAX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闫俊杰则更多地从AI大模型的实践和落地角度出发,发表了题为《AI:普及化与个性化》的演讲。他以AI在数据分析、信息追踪、创意设计及视频制作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为例,阐述了AI不仅是一种强大的生产力,更是对个人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持续增强。
闫俊杰指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AI大模型的成本将越来越低,能力却越来越强。他预测,AI大模型不会被单一组织所垄断,未来一定会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并且这将是一件服务大众、普惠大众的事情。他强调,AGI的实现过程需要AI公司与其用户共同参与,AGI的所有权也应该属于AI公司及其广泛用户,而非单一组织。
辛顿在演讲中详细阐述了AI的发展历程。从大约60年前开始,AI就发展出了两种不同的范式:符号主义和连接主义。符号主义强调逻辑推理能力,而连接主义则更注重学习与适应。辛顿认为,如今的大语言模型是他早年微型语言模型的“后代”,它们使用更多词作为输入,采用更多层的神经元结构,理解语言的方式与人类相似。
辛顿还指出,软件中的知识是永恒的,即便存储LLM的硬件被摧毁,只要软件存在,就能随时“复活”。这种“永生性”使得AI的知识转移效率极高,同一神经网络软件的多个拷贝在不同硬件上运行时,能通过平均化比特的方式分享知识。然而,这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即AI可能会超越人类智能,对人类构成威胁。
闫俊杰则通过一系列实例展示了AI的广泛应用和巨大潜力。他指出,AI正在逐步成为社会的生产力,能够自动生成软件、追踪各领域进展、生成创意形象和视频等。AI的使用已经超出了最初的设计与预期,各种各样想象不到的应用场景正在发生。
闫俊杰还强调,AI领域一定会有多个玩家持续存在,因为不同模型的对齐目标反映了不同公司或组织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最终会导致模型的表现非常不一样。随着开源模型的涌现和影响力的增强,AI的使用成本也将变得更加可控,越来越普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