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人形机器人从WAIC走向工厂:工业新成员能否成为效率提升关键?

   时间:2025-07-29 03:57:28 来源:第一财经资讯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的舞台上,一款名为“行者三号”的人形机器人成为了焦点。这款由卓益得推出的新品,身高约1.7米,重量达到38公斤,不仅能在服务业场景中完成如倒可乐这样的精细操作,还具备了在工厂巡检等工业场景中的工作能力。展会期间,记者亲身体验了这款机器人递来的可乐,感受到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

实际上,在“行者三号”之前,开普勒旗下的人形机器人K2“大黄蜂”已经在WAIC现场进行了长达8小时的“打工”直播,展示了其在工业场景中的实力。这两款机器人的亮相,预示着人形机器人正逐步从展览走向实际应用,越来越多的同类机器人正准备踏入工厂,开启它们的“打工”生涯。

然而,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已经高度自动化的工厂是否真的需要人形机器人的加入?在WAIC现场,第一财经记者采访了多家企业,发现尽管人形机器人进入工厂的趋势明显,但如何与现有系统深度融合、提升效率,仍是业界需要深入探索的课题。

卡奥斯副总经理谢海琴表示,人形机器人进入工厂的趋势不可逆,关键在于节奏与治理。她指出,机器人在提升效率、改善质量、保障安全等方面的优势正日益显现,尤其是在视觉检测、搬运、危险作业等环节中,对人的替代已经展现出显著的效果。然而,她也坦言,当前市面上的人形机器人仍显“笨拙”,在复杂环境中难以进行稳定反应。

上海交通大学特别研究员李金金教授在智能制造与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论坛上指出,企业面临的良品率偏低、创新进程迟缓的问题已成为工业制造领域的突出痛点。传统工业机器人多局限于重复性动作的机械执行,难以灵活应对多工序切换中的临时变化,更难以高效处理复杂任务。因此,人形机器人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

飒智智能近期推出的一款四臂具身智能机器人,就是针对工业智能化制造场景设计的。这款机器人配备52个自由度,搭载多套视觉系统和感知单元,具备文字识别、自然语音理解和手势动作解读的能力。它的出现,进一步证明了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中的潜力。

尽管人形机器人进入工厂面临诸多挑战,但业界对其前景仍持乐观态度。谢海琴认为,随着控制系统、视觉识别、灵巧操作等模型的加速迭代,未来人形机器人进入工业现场的效率将大幅提升。企业需要前瞻性地思考如何与机器人共生,构建人机共同进化的治理机制。

美的蓝橙实验室副主任奚伟表示,工厂里的分工极为精细,人形机器人的价值在于填补柔性生产最后一公里的自动化空白。美的已经开始布局人形机器人进厂,希望通过离线学习掌握技能,取代工厂内部分重复性的工作。他强调,人形机器人需要无缝衔接现有生产线,不打破原有的生产模式。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