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眼镜市场正逐渐升温,成为科技巨头与新兴企业竞相追逐的新焦点。在近日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Rokid公司的副总裁蔡国祥接受了专访,分享了他对智能眼镜行业现状和未来趋势的见解。
蔡国祥指出,尽管智能眼镜行业目前仍处于萌芽阶段,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终端设备的深度融合,智能眼镜有望成为未来“人工智能的最佳展示窗口”,广泛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
在此次大会上,Rokid展示了其最新的AR+AI眼镜——Rokid Glasses,这款眼镜此前已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据蔡国祥介绍,Rokid Glasses在功能上实现了两大全球首创:一是与高德地图合作,实现了眼镜端的智能导航,用户可以在眼前直接看到类似HUD的导航信息;二是与支付宝合作,推出了眼镜扫码支付功能,用户无需掏出手机即可完成支付。
目前,Rokid Glasses已经完成了首批用户的交付,并根据用户的反馈持续进行产品优化,预计在今年9月开始大规模交付。蔡国祥透露,Rokid Glasses在解决智能眼镜面临的重量、高性能计算能力和续航能力“不可能三角”难题上取得了核心突破。
在技术层面,Rokid Glasses搭载了高通旗舰芯片,通过与手机协同,调用本地和云端的计算资源,确保强大的计算能力。在续航能力上,通过系统级的功耗优化,低密度使用情况下可以支持全天使用,高密度场景下也仅需一天一充,且支持20分钟快充至80%,有效平衡了续航与算力。
蔡国祥认为,智能眼镜行业的长远发展还需依赖全行业的技术突破。未来,行业需要在全彩显示、高分辨率、国产芯片、高密度电池等领域共同努力。例如,显示技术的升级会增加功耗,这就需要更强大的芯片和更高效的电池技术相配合,这是一个需要全行业共同推进的系统性演进过程。
随着小米、阿里等科技巨头的加入,智能眼镜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东北证券的研报显示,2024年AI眼镜在国内的销量约为5万副,全球占比仅为3%,市场潜力巨大。
蔡国祥表示,虽然当前智能眼镜行业还处于早期阶段,但科技巨头的加入无疑为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AI眼镜相比,Rokid Glasses这种AR+AI眼镜的最大特点是具备光波导显示功能,能够实现更丰富的交互体验。
蔡国祥将AI与AR结合的智能眼镜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L1阶段是基础问答,L2阶段实现简单交互,目前已经进入L3阶段,即AI可以直接执行任务。例如,用户可以通过眼镜叫车、点餐、导航,效率远超手机。
蔡国祥认为,未来智能眼镜将从“问答”升级为“执行”,如执行打车、点餐等任务,有望成为“人工智能的最佳载体”,并有望实现对手机的替代。从交互逻辑上看,AI眼镜解放了双手,实现了所见即所得、所听即所感,比手机更符合“随身智能”的需求。
Rokid Glasses的推出,不仅展示了Rokid在智能眼镜领域的创新实力,也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日益成熟,智能眼镜有望成为未来智能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