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关于高质量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意见》的出台,北京证券交易所(北交所)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逐渐成为市场热点。特别是在2025年,A股市场整体呈现震荡上行态势,北交所行情更是如火如荼。截至2025年7月28日,北证50成分指数年内涨幅已超过40%,显著超越了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及科创板指等主要指数。
北交所作为国内首家公司制证券交易所,其定位明确——服务于创新型中小企业,是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关键一环。北证50成分指数作为北交所的首只核心宽基指数,由北交所内规模大、流动性好的50只最具代表性的上市公司证券构成,全面反映了市场整体表现。这些公司若想被纳入北证50指数,还需在上市时间、流动性及市值方面达到特定要求。
具体而言,样本公司需满足上市超过6个月(除非上市以来日均总市值排名前五且发行市值超百亿)。若北交所上市满12个月的证券数量介于200至300只之间,则上市调整时间延长至超过12个月。选样过程中,先根据过去六个月的日均成交额进行排名,剔除后20%的证券,再依据日均总市值排名,选取前50名构成北证50指数样本。
值得注意的是,北交所上市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九成,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企业占比接近八成,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超过一半。这些公司募集的资金八成以上投向绿色低碳、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显示出极强的成长潜力。
流动性与成长性是北证50成为市场焦点的两大因素。北交所整体市场规模较小,总市值低且股票数量有限,使得资金流入时股票供不应求,容易产生赚钱效应。截至2025年7月28日,北证50中45只股票总市值在100亿以下,3只在100亿至199亿之间,仅有2只超过200亿。
在成长性方面,北交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北交所公司经营业绩保持稳定,265家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1808.45亿元,实现净利润110.3亿元,盈利面达到85%。这一亮丽的业绩进一步增强了市场信心。
近期,多只北交所主题基金发布“限购令”,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例如,中欧北证50成份指数发起式自5月27日起暂停大额申购,限购金额为5万元;随后在6月20日,单日申购金额限制进一步收紧至5千元。同样,工银北证50成份指数基金自5月28日起也暂停大额申购,单日限购金额为5万元。广发北证50成份指数自去年11月起就设置了基金总份额上限,并采用“比例确认”原则控制规模,自7月11日起单日限购金额为15万元。
这些“限购令”的发布,一方面有助于维护基金持有人的利益。被动型指数基金在大量申购资金涌入时,若基金管理人调整仓位的速度与申购资金速度不一致,容易导致指数追踪误差变大,稀释原持有人收益。另一方面,在市场情绪高涨时,“追高”行为往往伴随着较高风险。北交所上市公司数量少且市值规模低,市场行情不佳时大量赎回可能导致股票以较低价格卖出,进一步加剧下跌,对基金净值造成冲击。
因此,基金经理通过限制基金申购和赎回,有助于控制资金流动节奏,保持基金的相对稳定,减少市场中的不理性行为。投资者在面对北交所的火热行情时,也应保持冷静,理性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