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领域的投资浪潮中,启明创投以其稳健的姿态独树一帜。自2013年起,这家投资机构便深耕AI领域,不仅入局早,而且投资广泛。即便面对当前的百模大战、大模型融资潮以及具身智能的热炒,启明创投依然保持着从容不迫的步伐,总能精准捕捉市场机遇。
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即将召开之际,启明创投的主管合伙人周志峰与执行董事胡奇对外传递了一个新信号:AI投资正从早期的摸索阶段,向更具战略性和系统性的布局转变。这一转变不仅是投资策略的调整,更是对AI落地应用的深刻反思。
谈及大模型的发展,周志峰指出,当前任何大模型在基准测试上的领先优势都难以维持超过三个月。各大模型公司之间呈现出你追我赶、交替上升的竞争态势。在他看来,大模型的技术演进如同一场永无止境的赛跑,每个模型在性能上稍有突破,很快就会被其他模型超越。尽管各家公司都在成本下降的曲线上加速奔跑,从“可用”向“好用”迈进,但尚未触及“标志性应用”的门槛。
周志峰预测,AI+内容领域有望成为近期诞生“超级AI应用”的沃土。生成式AI天生适合内容创作,可能会颠覆传统互联网的连接模式,引发范式转变。尽管启明创投已经布局了一些相关企业,但谁将成为下一个“字节跳动”,目前仍难以预测。
在具身智能领域,尽管过去两年内国内新成立的具身智能公司已超过百家,市场看似饱和,但启明创投AI投资团队仍频繁收到新的创业计划书。创业者们对于机器人的热情几乎如出一辙——实现人类基因中的梦想。然而,现实远比梦想骨感。尽管启明创投已经投资了多家机器人公司,但周志峰深知,机器人在实现大规模商业化之前,还需跨越重重障碍。
他列举了机器人商业化面临的几个关键问题,如动作节拍远低于人类、缺乏高质量训练数据、泛化能力受限以及“恐怖谷效应”等。尽管如此,启明创投仍认为智能机器人有望在拣选、搬运、组装等场景率先实现规模化部署,进而推动通用机器人的大规模落地。
对于“超级AI应用”的出现,启明创投保持着理性和克制。周志峰表示,虽然逻辑上超级AI应用已经具备出现的条件,但目前尚未看到具体的企业。他解释说,过去大模型的推理成本高昂,但随着技术的进步,推理成本正在快速下降,模型能力也在迅速提升。然而,超级应用的出现仍需等待一个契机——哪个领域能让AI成为刚需?哪个场景能容纳亿级用户的日常使用?哪个产品能打破平台与用户之间的旧有界限?
在喧嚣的市场中,启明创投对于“真机会”的判断有着自己的标准。胡奇指出,很多产品是被“喊”出来的,而非“长”出来的。真正靠谱的AI项目,不用炒作,市场数据会说话。他认为,如果一项技术能够解决高频任务,并实现结果导向的交付,那就是真需求。相反,如果只是“调度能力”或“API调用能力”的新包装,尚未跑出结果,那就未必值得投资。
胡奇还表示,他会关注其他模态的小模型,如AI for Science、AI安全以及一些冷门的小模态模型。他认为,这些领域有可能在未来三五年内爆发出真正的亮点。
周志峰强调,投资当然需要逐浪而行,但前提是要有自己的方法论,能够过滤掉市场的噪声。他们会判断技术是否到了商业化的转折点,以及哪种团队基因在当前阶段最有可能成功。只有想清楚这些问题,才能在别人因“错失恐惧症”而焦虑时,他们能够笃定地出手。
在启明创投看来,真正的投资机会往往隐藏在市场的喧嚣之下,需要投资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坚定的判断力。只有这样,才能在AI领域的投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