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于北京举行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新闻发布会上,一系列关于中国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数据引起了广泛关注。据透露,中国已连续十二年稳居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宝座,2024年的销量更是达到了30.2万套的新高。
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在会上强调,自2015年首届世界机器人大会以来,中国机器人产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中国已经实现了从简单肢体控制到拥有“聪慧大脑”和“敏捷肢体”的重大跨越。如今,国产无框力矩电机、空心杯电机等核心零部件的应用,标志着中国在机器人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在技术突破方面,中国机器人产业在机器人大模型、智能协同控制、人机交互、多模态感知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AI控制算法的优化,国产机器人已经能够实现毫秒级的动作响应,其稳定性、灵活性和连贯性均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一系列技术创新,不仅增强了机器人的运动能力,也为其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和生产国的地位日益巩固。工业机器人产量从2015年的3.3万套增长至2024年的55.6万套,服务机器人产量也实现了34.3%的同比增长,达到1051.9万套。国家地方共建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在北京的成立,将进一步推动技术共享与联合攻关,加速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在应用场景方面,工业机器人已经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71个行业大类、236个行业中类,制造业机器人密度也跃升至全球第三位。服务机器人则在家用服务、仓储物流、商用服务、养老助残、医疗康复等领域展现出强大的渗透力。国际数据公司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厂商在全球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出货量占比高达84.7%。
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突破尤为显著。如今,中国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性、灵巧性等方面已经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形成了中美两强并立的格局。国产农用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也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为农业生产、大科学工程、重大基础设施运维、深海探测、应急救援等领域提供了有力支持。
徐晓兰表示,人形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深度融合的产物,是机器人的高阶形态和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未来,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又一颠覆性产品,在家政服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边防海防、教育医疗等场景发挥重要作用,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中国机器人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无论是在工业生产、服务领域还是特种作业中,中国机器人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