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领域,一场关于开源策略的风向转变正悄然上演。meta公司,曾由其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亲自撰文倡导“开源AI是前进之路”,并迅速将旗下的Llama系列模型推向开源社区,此举赢得了广泛欢迎,并激发了民间开发者的积极参与,形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
然而,近日meta官方却发表声明,宣布将调整其开源策略,不再坚持之前的“全面开放”立场,转而采取更为审慎的态度,对可开源模型的发布时间与范围进行严格把控。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对“超级智能”可能带来的潜在安全风险的深刻忧虑。
与此同时,中国的开源AI发展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斯坦福大学的知名教授吴恩达在DeepLearning.AI平台上指出,中国已经拥有了一个充满活力且竞争激烈的本土开源AI生态,这一生态极有可能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又一个在全球AI领域占据领先地位的国家。斯坦福大学的另一位副教授吴涛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中国企业在MoE(专家架构)和开源模式上拥有底层优势,其模型的更新速度之快,已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
以具体案例来看,中国科技巨头阿里巴巴近期推出的Wan 2.2模型,被誉为业界首款基于MoE架构的大规模开源视频生成模型,它涵盖了文本转视频、多模态编辑等多种应用场景。而另一家本土新兴企业智谱AI,则同时发布了GLM‑4.5系列模型,该模型在12项标准benchmark上的平均表现位列全球第三,且在国内开源模型中独占鳌头。
反观meta,尽管其在AI领域的投资动作不断,如斥巨资购入Scale AI并引入其CEO Alexandr Wang主导“超级智能”团队,还吸引了多名OpenAI的顶尖研究员加入,但其开源模型的发展却似乎陷入了困境。据内部人士及Reuters报道,meta在尝试挖角OpenAI科研人才的过程中,遭遇了内部价值认同分歧、模型发布延期以及人才流失等一系列问题,这导致其全球开源生态计划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meta还决定不签署欧盟发布的AI行为准则中的“安全与保密章程”。官方给出的理由是,该章程约束过于宽泛,超出了欧盟AI法案的范畴,存在诸多法律不确定性,可能会对AI技术的开发与创新空间造成不利影响。
对比之下,中国的开源AI环境以其开放、快速迭代的特点,与meta的中心化、安全至上、审慎部署的策略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强调工具的民主化、广泛的接入与学习机会,而meta则主张技术输出的同时必须确保治理透明和风险可控。这场“开源之争”,无疑将对全球AI路径制度的发展与归属认知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