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近日公布了一项重大决策,即计划将其Windows 11操作系统中的用户界面框架WinUI进行开源。这一举措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制定出的分阶段实施计划。
据微软透露,WinUI的开源之路并不平坦,主要原因在于其高度的复杂性和与Windows操作系统的深度绑定。Windows 11的用户界面构建在多个专有层之上,这些层级无法直接对外公开,因此微软需要谨慎区分哪些部分可以共享给开源社区,哪些部分需要保持私有。
为了顺利推进开源进程,微软精心规划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8月底的WASDK 1.8版本,微软将增加镜像频率,更频繁地将内部开发进展同步到GitHub平台,以提升透明度并向外界展示开发进度。
进入第二阶段后,微软将允许第三方开发者在本地克隆并构建WinUI的GitHub仓库。为确保开发者能够顺利上手,微软还将提供相关文档进行指导。
第三阶段,微软将进一步开放测试基础设施,使贡献者能够在本地提交代码请求(PR)并运行测试。同时,微软正积极解决私有依赖关系问题,以保障开源过程的平稳进行。
最终,在第四阶段,GitHub将成为WinUI开发、问题追踪及社区互动的核心平台。微软将逐步减少对内部镜像的依赖,全面拥抱开源社区。
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微软在开源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不仅有助于提升WinUI框架的透明度和灵活性,也将进一步激发开发者社区的活力,共同推动Windows操作系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