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防水茅”的东方雨虹,近年来因房地产行业下行而陷入业绩困境,市值大幅缩水。这家曾经的千亿市值企业,如今正面临着重重挑战。
东方雨虹的创始人李卫国,曾是一位不堪忍受家中漏水的普通人。1995年,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公职,投身防水行业,创立了“长虹防水”(东方雨虹的前身)。凭借不懈的努力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李卫国很快便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200万元。30年后,东方雨虹已成为全球防水卷材销量领先的企业,其生产的防水卷材长度足以绕地球赤道400圈。
然而,这位防水行业的巨头却在近年来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东方雨虹的业绩也大幅下滑。2024年,公司净利润仅为1.08亿元,同比狂降95.24%。这一数字,与东方雨虹昔日的辉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东方雨虹30周年庆典上,李卫国面对众多高管和员工,虽然口头上表示要“共享发展红利”,但内心的焦虑却难以掩饰。这一焦虑,源于他此前发起的员工持股计划。在该计划中,李卫国曾承诺为参与计划的本金和融资本息兜底,并保证年化收益率不低于8%。然而,随着股价的持续下跌,这一承诺如今已成为李卫国肩上沉重的负担。
为了履行承诺,李卫国不得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质押了大量股份、大幅套现,并频繁进行分红。据统计,仅2024年和2025年初,东方雨虹就分别分红29.35亿元和44.2亿元。这些分红中,李卫国个人就获得了超过16亿元。然而,这些资金仍难以完全覆盖他因员工持股计划而面临的赔付需求。
东方雨虹的困境,不仅源于房地产市场的下行,也与公司自身的战略选择密切相关。在房地产狂飙突进的年代,东方雨虹凭借与众多大型房企的合作,实现了业绩的快速增长。然而,当房地产市场出现调整时,这些合作也成为了公司的累赘。大量应收账款难以收回,导致公司现金流紧张。
面对困境,李卫国并未放弃。他试图通过战略转型来带领东方雨虹走出低谷。他提出了“聚焦C端、开拓砂粉、渠道变革、全球布局”的四大战略支点,希望以此实现公司的二次创业。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战略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尽管如此,李卫国依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他认为,只要放下包袱、专注当下、脚踏实地,东方雨虹仍有机会拼出一片新天地。在他的办公室里,悬挂着一幅字匾,上面写着“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这句话,或许正是李卫国面对困境时的真实写照。
如今,东方雨虹正在逆水行舟,努力寻找着新的增长点。而李卫国,这位年近六旬的创业者,也依然在路上,为了东方雨虹的未来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