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中国新式茶饮品牌仍在海外市场小心翼翼试水之际,喜茶已经在美国市场取得了显著进展,成功迈入了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
近日,喜茶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库比蒂诺的Main Street开设了最新门店,这家门店距离苹果总部不到两公里,其设计灵感源自“木韵茶香,自然交融”,巧妙融合了茶禅文化与硅谷的开放社交氛围,利用再生材料打造出一个兼具文化韵味与禅意体验的空间。至此,喜茶在海外的门店数量已突破100家大关,其中美国门店数量超过30家。
喜茶此次选址颇为大胆,直接将门店开在了硅谷的核心地带。这里不仅是全球科技公司的汇聚地,也是工程师和创业者的聚集地。选择在这里开店,意味着喜茶已经做好了迎接最挑剔、最国际化消费者的准备,这些消费者包括习惯星巴克的程序员、追求健康的创业者,以及在苹果园区与主街间穿梭的游客。
近年来,随着新式茶饮出海浪潮的兴起,多个品牌纷纷宣布在北美开设首店。然而,与同行相比,喜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领先了一步。当中国新式茶饮品牌在全球科技圈的核心地带站稳脚跟时,喜茶已经将新式茶饮出海带入了新阶段。
回顾新式茶饮的出海历程,早在2018年前后,以蜜雪冰城为代表的品牌在国内完成规模化后,便集体进军东南亚市场。由于气候炎热、饮食习惯与国内接近,东南亚市场几乎是为茶饮量身定制的试验场。到2024年,已有至少22个中国茶饮品牌在海外开设了超过1万家门店,但绝大多数仍集中在东南亚地区。
如果说立足于东南亚的出海尝试是新式茶饮出海的1.0阶段,那么当行业的目光转向欧美市场时,高门槛、高溢价的新赛道便成为了2.0阶段的起点。在这个阶段,新式茶饮品牌不仅要考虑能否做大,还要考虑如何转向高门槛市场,同时追求高质量增长。而人口众多、密度大、物价高的美国,无疑是一个理想的试验田。
美国市场拥有全球最强的消费力和品牌溢价空间,一杯奶茶的售价往往是国内的三倍。同时,多元族裔和庞大的留学生群体对新式茶饮的接受度逐年上升,对口味、健康和品牌体验的要求也更高。然而,这也是全球茶饮品牌最难啃的市场之一,人工与房租成本高企,文化培育周期长,当地茶饮基础薄弱,消费者对“茶”概念的理解与亚洲截然不同。
因此,纽约法拉盛成为了多数品牌的首选之地。这里是北美最大的亚裔聚居区,消费习惯高度接近中国市场,亚洲餐饮供应链成熟,租金低于曼哈顿且人流集中。然而,尽管多数品牌在此处开设了首店,但往往只停留在单店试水或小规模区域验证阶段,难以跨越0-1的鸿沟。
相比之下,喜茶在美国市场的表现则显得尤为突出。它不仅在当地开出了超过30家门店,还成功跑通了从0到1的模型,包括产品、选址、供应链和运营等方面都得到了验证。这也使得喜茶后续的扩张效率显著高于同行,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复制到更多城市。
喜茶之所以能够在美国市场取得如此显著的进展,关键在于其主动采取“在地化”策略打开市场。在产品方面,喜茶根据当地口味重新研发新品,如利用螺旋藻、椰子水、抹茶等原料调制出健康又吸睛的「抹云椰蓝」,以及针对硅谷人群健康偏好推出的「iYerba」等。同时,喜茶还保留了「椰椰芒芒」「多肉提子」等经典产品,形成了“全球共鸣+本地创新”的组合。
在供应链方面,喜茶在美国东西海岸建立了仓储中心,并与大型食品供应商合作,实现核心原料的本地化采购。同时,茶叶、珍珠等关键原料则从国内统一供应,既保证了品质一致性,又降低了跨国运输成本。这套体系解决了海外茶饮常见的“原料断档”和“品质不稳”问题,让喜茶能够快速推出季节性新品,保持持续的上新节奏和竞争力。
喜茶还注重门店模型的在地化改造和品牌活动的本土化运营。从纽约时代广场的LAB店到伦敦融入水墨元素的门店,再到库比蒂诺用木纹与再生材料打造的环保门店,喜茶的门店设计在全球形成了独特的辨识度,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前来打卡。同时,喜茶还频繁与时尚艺术品牌联名推出限定饮品和活动,如与alexanderwang推出的「metabloom」限定饮品、与Sandy Liang打造的「粉色白日梦」等,这些活动让喜茶在国际社交平台上刷足了存在感,成功触达了更多海外消费者。
喜茶的全球化战略不仅仅是为了将门店开出去,更是为了将品牌带出去。在重新定义产品和空间的同时,喜茶也在重构中国品牌的价值,并用一杯茶讲述属于自己的文化故事。这一过程中,喜茶不仅为中国新式茶饮品牌在海外市场的拓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中国品牌在全球舞台上树立了新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