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创板合成生物学领域,凯赛生物(688065.SH)以其卓越的生物基材料技术,一度被誉为“硬科技”的典范。尽管当前市值约352亿元,动态市盈率高达64倍,远超同行如万华化学和卫星化学,但其背后的挑战也逐渐浮出水面。
作为合成生物技术的领头羊,凯赛生物由美籍华人刘修才于2000年创立,专注于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开发新型生物基材料。自2020年在科创板上市后,凭借长链二元酸、生物基聚酰胺和生物基戊二胺三大产品线,构建起强大的技术护城河。长链二元酸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超过80%,国内市场更是高达95%,成为多个行业的关键原料。
2024年,得益于长链二元酸市场的深入拓展、生物基新材料领域的持续投入以及下游需求的回暖,凯赛生物取得了亮眼的业绩:营收同比增长39.91%,达到29.58亿元;归母净利润为4.89亿元,同比增长33.41%。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政策与产业的双重推动。在全球碳中和的大背景下,生物基材料因其低碳特性备受政策青睐,而中国“十四五”规划更是将合成生物学列为战略新兴产业。
凯赛生物还获得了招商局与宁德时代的强力支持。2025年4月,公司通过定增从招商局募集资金59.14亿元,并获得招商局在未来三年内采购生物基聚酰胺的承诺,这一“订单保障”大大降低了市场教育成本。同时,凯赛生物与宁德时代的产投平台溥泉资本及卡涞复材成立合资公司“凯酰时代”,共同探索生物基材料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为凯赛生物打开了新的增长空间。
然而,尽管整体业绩呈现增长态势,凯赛生物却面临着“单腿走路”的风险。长链二元酸系列产品贡献了超过90%的收入,成为公司的绝对支柱。为了打破这一局面,公司积极培育第二曲线——生物基聚酰胺系列产品。尽管生物基聚酰胺相较于传统石油基聚酰胺具有诸多优势,市场前景广阔,但其销售情况却并不理想。
2024年,生物基聚酰胺系列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分别下降了13.58%和微增2.15%,收入同比下降6.44%。更令人担忧的是,该产品的毛利率自2021年以来持续下滑,甚至出现负数,严重拖累了公司的整体盈利能力。2024年,生物基聚酰胺的产能利用率不足10%,连续三年的负毛利引发了市场对凯赛生物技术转化能力的质疑。
生物基聚酰胺商业化受阻的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一方面,市场教育成本高,下游客户对生物基材料的认证周期长,替换传统材料的决策成本高。另一方面,传统巨头通过技术革新和国产化进程挤压市场份额,国际竞争也日益加剧。不同生产工艺的竞争也给凯赛生物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为了加速生物基聚酰胺的产业化进程,凯赛生物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除了获得招商局的大额订单承诺外,还与宁德时代成立合资公司,共同探索生物基材料的新应用。然而,尽管有这些利好因素加持,生物基聚酰胺的产业化进程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凯赛生物作为合成生物领域的佼佼者,虽在长链二元酸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生物基聚酰胺的商业化困局却使其“单腿走路”的模式面临严峻考验。未来,凯赛生物能否克服重重障碍,实现业务的均衡发展与可持续增长,市场正密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