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飞鹤近期发布的盈利预警,在资本市场激起了轩然大波。这份公告透露,公司预计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约91至93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滑幅度在7.92%至9.9%之间。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其综合净利润预计为10至12亿元,同比跌幅高达36.84%至47.37%,这一近乎对折的利润数据,迅速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公告发布后的首个交易日,中国飞鹤的股价出现了大幅波动,盘中一度下跌超过18%,最终收盘价为每股4.73港元,跌幅达到17.02%,市值单日蒸发近88亿港元。自7月以来,飞鹤的股价便持续走低,投资者的信心明显受挫。
事实上,中国飞鹤的业绩困境并非一朝一夕形成。从2021年起,公司的业绩便显现出不稳定迹象。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飞鹤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27.8亿元、213.1亿元、195.3亿元和207.5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22.5%、-6.4%、-8.35%和6.2%。净利润方面,则分别为68.71亿元、49.42亿元、33.9亿元和35.7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7.61%、-28.7%、-31.4%和5.31%。尽管在2024年出现过短暂的业绩增长,但如今又再度陷入下滑的泥潭。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奶粉行业正处于复苏阶段。根据易观分析发布的报告,奶粉作为母婴消费的第一大品类,其零售市场规模增速从2023年的-9.8%提升至2024年的-7.4%,并预计在2025年回升至5%左右。尼尔森IQ的数据也显示,2025年1至4月,婴配粉全渠道销售额同比增长2.3%。H&H国际控股也透露其婴幼儿配方奶粉销量实现了高单位数的年增长率。然而,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中国飞鹤的业绩却背道而驰,显得尤为突兀。
中国飞鹤将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归咎于生育补贴计划的实施。今年3月,飞鹤率先在国内推出了12亿元的生育补贴计划,随后伊利、君乐宝、蒙牛等企业纷纷效仿。然而,这一大手笔的补贴计划并未能带来业绩的增长,反而对公司的利润造成了侵蚀。
从市场占有率来看,中国飞鹤在婴配粉领域的地位也受到了挑战。数据显示,从2021年至2024年,飞鹤的市场占有率从18.9%降至17.5%,而伊利股份的市场占有率则从6.6%大幅提升至16.3%,与飞鹤的差距日益缩小。伊利在2025年一季度的奶粉及奶制品业务实现收入88亿元,同比增长18.6%,这无疑给飞鹤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除了生育补贴计划外,中国飞鹤还面临着库存积压和销售费用高企的双重压力。自2020年末以来,飞鹤的存货规模持续攀升,从12.8亿元增长至21.54亿元,存货周转天数也从69天增加至114天。与此同时,其依赖的线下渠道也在不断收缩,零售网点数量大幅下降。为了拓展销售渠道,飞鹤在线上渠道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宣传,导致销售及经销开支逐年增长,严重挤压了整体利润空间。
在研发方面,中国飞鹤的投入相对不足。尽管飞鹤推出了高端化策略,如超高端产品星飞帆卓睿销售额的大幅增长,带动了公司整体毛利率的提升,但在当前激烈的存量竞争中,飞鹤的产品价格已处于高位,提价空间有限。飞鹤还尝试拓展多元化产品体系,布局儿童粉、成人粉等品类,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同时,飞鹤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也处于初级阶段,收入占比微乎其微。
在当前奶粉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中国飞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存量市场中挖掘新需求、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成功培育出新的增长点,将是其能否扭转局势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