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晨的宁静中,我前往城东的马鞍山公园,这里是“灵山人”遗址所在地,每日半小时的漫步已成为我的日常习惯。归来后,一顿简单的早餐,伴随着茶香,我打开了电脑,登录微信,浏览起同学们在“吃喝玩乐群”中的热议。
C同学分享的一段短视频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视频探讨了一个深刻的话题:互联网算法如何微妙地加剧人际隔阂,通过精准推送,让人们在无形中树立对立,甚至将亲朋好友转变为潜在的“敌人”。
F同学迅速回应,她讲述了自己成为家婆后的观察:在浏览了几篇关于婆媳育儿矛盾的文章后,抖音开始不断推送同类短视频,仿佛整个世界都被这样的矛盾撕裂。她列举了算法“精准”推送的各种内容,从老人到年轻人,再到夫妻与孩子,每个群体接收到的信息都似乎在加剧彼此间的误解与隔阂。
面对这样的现象,我提出了质疑:作为受过良好教育,且在各自领域担任中高层管理职务的我们,怎能轻易被网络上的片面信息所左右?F同学随即提到北大教授武某红,以他为例,质疑所谓专家的言论影响力。
在讨论中,我们逐渐达成共识:现实远比算法描绘的复杂多维。孝顺的子女、忠诚的伴侣、无私的父母,这些美好的品质在平凡生活中比比皆是。世界并非非黑即白,人性亦非善恶绝对。我们应当将目光投向那些温暖人心的家庭日常,感受其中的乐趣与温情。
同时,我们也呼吁互联网平台加强自律,监管部门应切实履行职责,对低俗内容、煽动对立情绪的账号进行严厉打击,维护网络空间的健康与和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营造一个更加理性、包容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