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南京的消费者遭遇了购车烦恼。这位准车主于7月11日在当地一家4S店支付2000元定金,预定了一辆新能源车,原本期待销售人员口头承诺的“1-2周”内就能提车。然而,事情的发展却远非如此顺利。
据这位准车主叙述,仅仅一周后,销售人员对交车时间的表述就变得含糊其辞,改为“十天左右”。随着时间推移,到了8月4日,车主多次催促并询问交车进度,得到的回复却是“正在走流程”和“车架号尚未确定”,且4S店始终未提供任何书面证明或具体进展信息。
更加令人不安的是,尽管准车主一再要求,4S店始终拒绝签署正式的购车合同,连车辆的基本信息——车架号也未予提供。这种不确定性让准车主深感焦虑,对交车时间遥遥无期感到无奈。
面对这一情况,准车主通过网络投诉平台表达了自己的诉求,希望厂家能够介入,核实车辆的真实生产情况和物流状态。同时,他要求4S店立即补签合同,提供车架号,并明确交车时间。如果4S店无法履行承诺,他要求双倍返还定金。
针对此事,法律专家指出,4S店在交车时间上的多次变更和模糊承诺,已构成对合同条款的实质性变更,且未获得准车主的同意,这应被视为违约行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商家在与消费者达成买卖合同时,应明确交货时间等关键条款,而4S店的行为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合理预期。
专家还强调,正式购车合同的缺失使得准车主在交易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一旦发生纠纷,将面临举证难、维权难的问题。4S店拒绝签署正式合同的行为涉嫌违反法律规定,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关于准车主提出的双倍返还定金的诉求,法律专家表示,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判断。如果4S店确实存在无法按时交车的违约行为,且该行为导致准车主无法实现购车目的,那么这一诉求在法律上是有依据的。然而,最终能否得到法律支持,还需考虑合同内容、违约情节及双方证据等因素。
此次事件也引发了公众对于车辆信息透明度的关注。消费者有权了解所购商品的真实情况,包括生产进度、物流状态等关键信息。4S店应提高信息透明度,及时、准确地向消费者通报相关信息,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商家信息披露行为的监管,确保市场的公平、透明和有序发展。
对于这位准车主而言,他仍在等待一个明确的答复和解决方案。这一事件也提醒广大消费者,在购车过程中要保持警惕,确保自己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