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人形机器人发展:“小脑”稳健前行,“大脑”智能化待突破

   时间:2025-08-11 08:50:22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人形机器人领域近期成为科技界的焦点,从半程马拉松赛事、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到即将召开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松延动力、宇树科技等企业的足迹遍布各大展会和活动现场。在上海与北京之间,宇树机器人的格斗赛更是吸引了广泛关注。

二级市场上,人形机器人概念股的热度持续攀升。据统计,Wind人形机器人指数(8841699)在年内实现了41.92%的显著增长。

尽管市场热情高涨,但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应用前景却引发了业内人士的深思。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多家企业高管和行业专家接受了采访,他们普遍表示,人形机器人的“大脑”能力不足,限制了其应用场景的拓展,成为商业化落地的一大瓶颈。

自变量机器人创始人王潜在采访中坦言,当前人形机器人在“小脑”方面,即运动控制与平衡能力上,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在“大脑”的智能化水平上仍有待提升。这导致人形机器人更多地被用于娱乐和提供情绪价值,而在实际应用中的投入产出比仍然较低。王潜认为,这并非硬件问题,而是大模型的智能化水平尚未达标。

宇树科技CEO王兴兴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指出,从硬件角度看,人形机器人的本体和灵巧手等硬件在技术水平上已经足够应对当前需求,但软件层面的具身智能大模型尚不完善。尽管业界已经找到了合适的技术路线,但尚未有人能够成功实现这一突破。

据了解,人形机器人的“大脑”负责决策和规划,通过大模型或高级算法实现;而“小脑”则负责运动控制与平衡,确保机器人能够稳定、精准地执行动作。然而,与当前的语言类大模型相比,人形机器人需要处理的是物理世界的复杂信息,技术难度更高。

国金证券的研报指出,如果将人形机器人大脑的智能化水平分为L0级至L5级,当前国内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的智能化水平仍处于L2级,仅能在特定场景下完成预设指令,缺乏自主决策能力。这直接影响了机器人的泛化能力,即根据已有经验和数据,灵活应对复杂任务的能力。

多位受访者表示,当前多数人形机器人的泛化能力有限,仅在短程任务的抓取和放置方面表现良好。一旦任务变得更加复杂和流程更长,机器人的任务成功率就会大幅下降,导致出现各种“搞笑场面”,如误判物体属性、重复无效动作等。

百川智能共享工厂总经理赵辉指出,目前企业更倾向于使用自动化设备和工业机器人,因为它们能够准确完成重复动作,而不需要具备泛化能力。相比之下,具身智能机器人被期待拥有自我感知、自我决策和执行的完整能力,但当前行业发展仍有不足。

优必选首席品牌官谭旻提到,目前优必选机器人在工厂的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分拣、搬运和质检三类。他认为,人形机器人要想变得更聪明,需要人工智能“大脑”更好地理解现实物理世界。他预计,人工智能需要5至10年的真实场景积累和千亿元级别的资金投入,才能支持人形机器人走入更核心的岗位。

对于具身智能大模型尚不完善的原因,王兴兴认为,当前全球范围内对数据问题的关注度过高,而在具身智能和机器人领域,大模型的架构还不够好,也不够统一。这导致即使有数据也难以有效利用。

王潜则表示,过去一两年间,行业开始形成共识,认为人形机器人要想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需要一个统一的端到端大模型或通用模型。他预计,在未来2至3年间,此类模型将取得较大突破。而具身智能大模型迎来自己的“ChatGPT时刻”,预计还需5年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工信部此前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时间框架和方向指引。该意见提出,计划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并在“大脑、小脑、肢体”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

民生证券的统计显示,目前谷歌、特斯拉、微软等国际科技巨头和科研机构正争相入局具身大模型领域,成果不断涌现。在国内,字节跳动、科大讯飞等厂商也已推出相关具身智能系统或大模型产品。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