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汽车市场迎来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数据发布。鸿蒙智行率先公布了6月份新车销售佳绩,共计5.27万辆新车驶出生产线,其中问界品牌独领风骚,贡献了4.46万辆的销量。在鸿蒙智行的销量海报一角,醒目地标注着:“39个月累计交付80万辆,刷新行业速度纪录。”
紧接着,乘联分会姗姗来迟地发布了上半年中国汽车进口数据。据统计,上半年进口汽车总量为22万辆,其中6月份进口量为4.3万辆。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文章中提及这一数据时,特别指出:“这是近期少见的1-6月下滑现象。”
对比两组数据不难发现,6月份中国进口汽车总量尚未达到问界单一品牌的销量。这一对比结果,无疑为传统豪华车市场敲响警钟。
豪华车市场的挑战不仅限于进口车数量的减少和自主豪华品牌的崛起。上半年,多个传统豪华品牌如捷豹、凯迪拉克、玛莎拉蒂等纷纷采取降价策略,然而销量依旧不容乐观。保时捷、BBA等传统豪强的净利润也未能实现增长,市场压力显而易见。
近年来,进口车市场规模持续萎缩。从2014年的历史峰值143万辆,到去年已缩减至约70万辆,主要依靠豪华品牌支撑。今年上半年,进口车市场进一步恶化,销量仅为22万辆。其中,雷克萨斯以9.1万辆的销量成为亮点,同比增长12.2%,但独木难支,其他豪华品牌表现平平,部分跌幅甚至超过50%。
雷克萨斯虽销量稳健增长,但其主力车型ES系列已从加价抢购的盛况,转变为以价换量的局面。最新款ES系列裸车价已下探至20万元区间。同样采取降价措施的还有凯迪拉克和捷豹。凯迪拉克XT4入门版售价已降至15.99万元,而捷豹XEL90周年典藏版限时起售价仅为15.98万元,远低于指导价。
然而,降价并未能扭转部分豪华品牌的销量颓势,仅缩小了跌幅。更为严峻的是,在营收和利润方面,传统豪华品牌普遍表现不佳。BBA净利润大幅下滑,保时捷下调全年业绩预期,部分品牌甚至陷入亏损。
尽管传统豪华品牌面临困境,但豪华车市场整体仍在扩大。数据显示,2016至2024年间,国内豪华车销量从145万辆攀升至511.3万辆,渗透率从5.9%提升至18.5%。市场的蛋糕在变大,但传统豪华品牌的份额却在缩小。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是自主豪华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精准布局和强势崛起。
短短四年间,自主豪华新能源车型已占据超过60%的市场份额。今年上半年,中国豪华车市场增速显著放缓,总销量约160万辆,同比小幅下滑。豪华车市场的萎缩或许与关税贸易和消费降级有关。
与此同时,自主豪华品牌不仅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还在出口端实现突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到308.3万辆,同比增长10.4%,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量激增75.2%。这进一步挤压了传统豪华品牌的市场空间。
面对市场的重构和自主品牌的崛起,传统豪华品牌终于意识到转型的紧迫性。在新能源和智能化赛道上,自主豪华品牌已经领先一步。从蔚来的换电生态到鸿蒙智行的全栈自研,中国品牌构建了全产业链优势。而传统豪华品牌则因依赖燃油车平台“油改电”,导致用户体验不佳,产品迭代速度缓慢。
在智能化方面,自主品牌的“智能座舱”、“城市NOA”等技术已成为核心竞争力,而传统豪华品牌仍停留在高速辅助阶段,本土化适配不足。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头部传统豪华品牌已开始加速补课,与中国智驾企业达成深度合作,加速电动化产品落地。
相比之下,超豪华品牌的反应稍显迟钝。法拉利、兰博基尼等品牌因用户群体注重品牌积淀和手工定制工艺,短期内受电动化浪潮影响有限。但自主超豪华品牌的崛起正在打破这一平静。尊界、仰望等品牌的大定数据和冲高尝试,正在冲击超豪华品牌的传统优势。
在中国市场,无论是传统豪华品牌还是超豪华品牌,都面临着残酷的竞争。没有永远的护城河,只有对趋势的敬畏和快速响应。自主品牌用新能源和智能化撕开的市场缺口,正在重新定义豪华的内涵,倒逼整个豪华车阵营变革。